第一眼看江小村,矮、黑、胖,一点都不起眼;第二眼看江小村,说话淡定、神态自若,好像有点看头;等你有意识地第三眼看江小村,那他不是在唱歌就是在讲和音乐相关的事,这时的江小村会散发出强大的气场,牢牢吸引住每个人。
丨江小村
在今年云南民族学会怒族研究会举办的在昆怒族“仙女节”活动现场,江小村和他组建的木火乐团作为首演嘉宾演唱了他创作的《怒族情歌》。歌声一出,原本喧闹的参与者大多静坐下来,注视着台上。“他们的歌,给这个活动赋予了灵*。”我在现场听到了这样的评价。
在第二天的采访中,江小村给了我更多信息,我发现前一日赋予活动灵*的还有一位江家人——江小村的父亲,江河泽。
1
江家传奇
在江小村的描述中,他父亲是个传奇式的人物,浑身散发着上世纪40年代生人特有的精神光辉,活跃在碧江县(年撤并)的历史中。
丨福贡县老姆登村
江河泽是福贡县老姆登村较早的初中毕业生,是那时怒族人中少见的“文化人”。初中毕业,按分配,江河泽去了怒江州卫生局,负责挂号、收费等工作。这琐碎而刻板的工作让爱唱歌、爱跳舞的他很不如意,江小村用“这辈子不能这样”的话重述了父亲当时的感受。
中间变动的过程,江小村记得不是很清楚,他只知道父亲从怒江州卫生局调到怒江州文工团,成了怒江版“乌兰牧骑”——背箩宣传队的成员;年又调任到碧江县文化局,成了县里仅有的四名摄影师之一。“当时(碧江县)会照相的人很少,公安局有一个法医,宣传部有一个,然后就是文化馆里的我父亲,街面上还有个照五分相的。”
丨江河泽的摄影作品
人少,工作就庞杂。江河泽时常被借到其他单位,也因此有了很多的拍摄机会,涉足过人物肖像、重大历史事件、怒族及傈僳族的习俗、山水风光、民间舞蹈等多种题材。江河泽的暗房在县文化馆内,江小村常常和父亲泡在这里,昏暗的灯光下,嗅着浓浓的显影水味,江小村见证了一张张记录历史的黑白照片,见证了这些照片登上《云南日报》《民族画报》《茶花》等刊物,也见证了父亲因其摄影作品的厚重被人尊称为“先生”“怒族第一代摄影师”。
今年昆明“仙女节”活动现场的黑白照几乎都是江河泽的作品。摄影对江河泽来说是一件有使命感的事,江小村说,江河泽一生拍下了几万张碧江县的照片,“做了很多,做得很好”。
2
双卡录音机
“我父亲现在来说是被摄影师的光芒挡住了手风琴演奏者的光芒。”话锋一转,江小村告诉我他父亲还有“隐藏技能”,江河泽算是他那个年代怒江州演奏手风琴的第一拨人。除了手风琴,在背箩宣传队走村串巷的日子里,江河泽又以惊人的学习能力,学会了小提琴。一首《梁祝》在他的手下,能多出几分凄美来。
丨江河泽是怒江地区的手风琴高手
江小村在初中时曾央求父亲教他小提琴,可在江河泽看来,儿子该以学业为重,为了不干扰江小村的学业,他拒绝了儿子的要求。但另一边,江河泽并不避讳在孩子们面前展现他对音乐的热爱,每月总有一两回,他会召集能唱歌、懂演奏的朋友们到家里开个“小型室内音乐会”。
江小村记得父亲兴致高时,还会拿出自家的双卡录音机,伴随着吱吱吱的磁带滚动声记录下他们自娱自乐的歌唱。“《敖包相会》《婚誓》《康定情歌》,这几首唱得最多。”一般这时,江小村都在做着父亲口里的“正事”,但“美好的东西会自己飘到耳朵里”。
父亲越不教,江小村就越向往,他想尽各种办法去了解音乐、接触音乐。没有吉他,就找人借;借不到,就在本子上画上六根弦,练指法。初中毕业到师范,甚至之后的十多年时光,江小村就像只被蒙上眼的猛兽,没人做指导,一路乱撞、一路猛跑。
丨江小村在弹奏达比亚
“现在的小孩,天啊,小小的就知道什么是和弦。我当时最可怜、最悲哀,都是在自己瞎琢磨。”江小村很善于用比喻,他将自己音乐求知路比作绕成一团的头发,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会浪费很多时间。
师范毕业后,江小村对音乐已经到了痴狂的状态,几乎琴不离手,“从下午七八点弹到夜里两三点吧”。这个阶段,江河泽会时不时给江小村一些指点,教教他弹小提琴、评评他的吉他指法。江河泽虽长于表演,却缺少乐理知识,江小村感觉“父亲也讲不清了”。
3
怒族情歌
“亚妞,想你想得慌,念你念得慌,唱着情歌等你来,口弦响起我要来……”这首《怒族情歌》含怒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演奏方式上混合了吉他、非洲鼓、达比亚(怒族四弦琴)、独独丽(怒族小短笛)等多种表演乐器。多元的呈现形式让这首歌充满了世界音乐的时尚感,同时,熟悉怒族歌曲的人一听,都觉得“哦,对,这是怒族的歌曲。”
江小村在创作初期一直沉迷于民谣,他的民谣写得很有感染力。“你见或不见,我就在那里”“我用一千朵野花,为你做花的衣裳”……年江小村的民谣被汇总到《小村的歌谣》专辑中,简单的歌词与旋律却能表达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不少人在网络上留言“太好听了”。可如今,江小村碰到了和父亲类似的事——他的民谣光芒被民族音乐光芒掩盖了,尤其是在年他改编的傈僳族歌曲《老虎与水獭》入选世界音乐网,并收入全球发行的合集《LOSTINCHINA》(迷走中国)后,大多数人提到他,都只会想到他的民族音乐。
江小村的民族音乐创作始自年,那年,他萌生了要做怒族文化、怒族音乐的想法。他不断地试错、不断地学习,在写了几十首怒族歌曲的片段后,年,他终于写下第一首完整的怒族歌曲——《怒族酒歌》。这首酒歌一出,很快就成了怒族人最爱的歌曲之一。
丨木火乐团
谈及他的怒族歌曲为何被众人认可,江小村拿出试错六年的宝贵经验,坦诚地告诉我,并非用怒语演唱的歌就是怒族歌曲,怒族歌曲必须要包含怒族文化的基因。他现在主要的创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把原生态的东西进行打磨,声音上拉长或剪短,整个灵*不变,改变它的节奏和演唱形式。”“另一种是使用怒族传统的音符和旋律,还是在怒族歌曲的盘子里,只是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再进行创作。”
相较而言,第二种创作方式难度更大。怒族歌曲最常用的旋律和音符为“嗦哆喏嗦”,要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会生出很多的限制性条件。“很多人上不了道,我们写的歌有怒族的音乐色彩、符号和密码,这是我近20年的沉淀和学习才能达到的。”
4
“怒之器”
6月11日,成立五年的木火乐团发行了他们的第一张专辑《怒之器》。给专辑取名的过程不是很顺利,江小村、乐队成员与制作公司来回沟通了好几次,最终决定采用江小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