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感觉怎么样?”
“疼痛有没有减轻?”
“胃口有没有好一点?”
赵俊延医院
外二科病房查房时,
都会握着病人的手,
关切询问他们的病情或康复情况,
温暖的举动一下子拉近医患关系。
“下麽汪”
福贡群众用傈僳语向赵俊延表示感谢。
赵俊延是遵医五院的一名骨科医生,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去年9月,他从千里之外的斗门来到福贡,投身东西部扶贫协作医疗帮扶工作。询问病情、查看伤口、了解术后状态……4月8日早上,赵俊延和往常一样忙着查房。不用对照病历本,他清楚地记得每名患者的病情,不时俯下身叮嘱要注意的事项。
赵俊延用他的亲民方式拉进与福贡群众的距离,还用他精湛的医术,提高了当地群众健康指数。
“感谢赵老师过来给我们指导业务,跟着他学到很多东西。”一起共事的福贡医护人员对赵俊延的评价很高。
“制度不规范,医疗水平薄弱,医生无法独立完成一般的骨折手术……”这是赵俊医院的感受之一。“当地群众就医意识薄弱,不少人医院医治,这是感受之二。”
赵俊延说,如果我们离开以后,当地的医疗水平上去了,福贡群众的健康就有保障了。
通过“传帮带”,提高当地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赵俊延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医院工作的这段时间,赵俊延除了日常接诊、临床手术外,还给当地医生们授课,讲解骨科理论知识及微创理念和技术,通过手术台下讨论、台上示范、操作讲解等,提高当地医生及医疗水平。
大半年时间过去了,医院在骨科等微创手术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但要提高科室的业务水平,还要建立医疗人才梯队。”赵俊延说。
他希望,医院的创伤中心建立起来。有了创伤中心,医院的医疗资源,最大限度缩短救治反应时间,全程“无缝衔接”,实现多学科协同一体化救治模式,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赵俊延的作为,
是斗门区福贡县医疗帮扶工作的
生动个案。
4年来,斗门区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按照“院院结对、一对一帮扶”原则,医院和5个乡镇卫生院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在急危重病救治、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临床专科建设等方面,开展精准医疗帮扶,先后组织开展义诊活动11次,医疗专家参与讲座人次,接诊余名患者,完成带教手术余台,接收61名医务人员到珠海各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
此外,累计向福贡县卫健系统投入帮扶资金.84万元,全方位提高当地软硬件及诊疗水平,助力福贡医疗水平实现质的飞越。
没有人民群众的健康,就难以奔向全面小康。
“他们的到来留下了宝贵的医疗财富,我们都舍不得他们离开。”福贡县卫健局党组书记、局长肖建梅表示。
她说,在斗门区的大力帮扶下,医院拓展新项目、开发新技术20多项,科室设置更加完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及诊疗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普外科成功申报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胸痛中心等已创建起来,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等核心指标得到稳固提升,医院医院……这些肖建梅一件件都记得清清楚楚。
夜色弥漫,
今年2月份通车的
木尼玛大桥霓虹璀璨,
映照着奔流千年的怒江,
这是新气象;
木尼玛大桥不远处,
是医院医院,
这是新变化;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逐步提升,
这是新能力,
是福贡县脱贫后留下的
可持续发展能力。
斗门区福贡县医疗帮扶带来健康,
健康产生欢乐改变贫困,
医疗帮扶让福贡群众更好的日子
还在后头。
斗门与福贡,
虽分隔千里,却是血脉相连。下一期小斗将继续给大家讲述斗门如何携手福贡,走出大山脱离贫穷,追寻富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