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贡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只能收四五袋苞谷,从前溜索求学住
TUhjnbcbe - 2025/6/10 21:38:00

还记得这个小小的身影吗?

一抹鲜艳的红色

飞翔在奔腾的怒江之上。

她叫余燕恰,只有六岁,在怒江州福贡县马吉乡布腊村布腊小学上一年级。那是年,小燕恰学会溜索已经两年多了,学校门前的这对溜索,是她每天的上学路,也是她的生命线。

让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燕恰,她已经是昆明医科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

燕恰的人生因为一座桥而改变。那年,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发起了“为爱架起希望之桥”的爱心募捐活动。全国十一家媒体联动,各地人们纷纷捐款,3个月内捐款达多万元。年3月爱心桥在布腊小学门前建成。

站在的最后一天,

不免要回望过去,

不管是过去一年、十年,或是更久远,

为我们曾经的努力做一个总结,

也为家乡的巨变欢欣鼓舞。

王靖生,怒江传媒中心记者,我们的同行,他也是一位扶贫工作者。专职蹲守在怒江州扶贫办工作期间,王靖生每天跟着同志们上山下乡,这些“脚下有泥,心中有光”日子,让他获得了“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的殊荣。王靖生说,是身边的这些战友们给了他“光”,帮他照亮了路。让他来跟我们讲讲脱贫攻坚这个几年,发生在怒江的那些好故事。

怒江州95%以上的面积都是环境恶劣的高山峡谷,“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路也修不了。群众要发展只能实施易地搬迁。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搬迁,当年,面对时任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的搬迁政策宣讲,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托坪村的李小波就直接怼了回去。

眼看着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新家建好拎包入住,李小波在村里带头第一个搬迁。从坚决不搬到带头搬迁,李小波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也许新家楼道里声控灯的一熄一亮,最能反映他的想法。

到今年2月份,怒江州仍有20%的贫困人口没有实现搬迁。怒江州派出由6名党员干部组成15支背包工作队,深入怒江州高山峡谷、入户80个未摘帽贫困村,开展易地搬迁动员工作。

背包队,就和他们的名字一样,队员们要自己背着行李住到贫困户家里,和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向贫困群众讲透各项搬迁政策,解答群众疑问。群众不搬迁,誓不班师回朝。

背包队员李学玺等三人入驻的马垮底村,一个叫贵生子的傈僳族大叔,第一次见到背包队员时,连家门都没让他们进。

马垮底村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村里几乎没有一块平地,一年只能收四五袋苞谷。因为不懂技术,村民养的牲畜、家禽常常莫名其妙地死光,因为交通不便,粮食、建材运到山上价格要翻番,综合生活成本是山下的两到三倍。贵生子的家已经成了危房,可他却没有能力翻修新建。不搬迁生活根本没有出路。当天晚上,三位背包队员在贵生子家的地板上铺上自己的睡袋休息。他们暗下决心,一定要弄清楚贵生子不愿搬迁的原因。

第二天,贵生子向背包队员们倾吐了自己内心的种种顾虑。自己年纪大,不懂汉语,进了城不会说话怎么办?那么高的楼,不会坐电梯,上楼下楼怎么办?这一天,三位工作队员终于用真情打动了贵生子,了解到了他内心的想法。队员们和贵生子在火塘边一直聊到后半夜,从医疗到教育,从务农到务工,一笔笔给贵生子算经济账。这天晚上,贵生子不仅留背包队员们在家里吃了晚饭,还拿出几床被子让他们盖着过夜。

聊到第三天,贵生子终于打消了顾虑,也放弃了原来不想拆除村里旧房子的要求,同意举家搬迁进城。这天晚上,贵生子按照傈僳族的最高礼节,招待背包队员和乡亲们吃了一顿羊肉汤。

就在年12月30日,保泸高速公路怒江段建成通车,怒江州结束没有高速路的历史。从溜索求学到筑路架桥天堑变通途,从曾经的茅草房、人畜混居到现代文明生产生活方式,怒江州更好地融入了全国全省发展大局。

今晚22:30,

都市频道《新闻联合播》栏目,

怒江传媒中心记者王靖生,

讲述《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更多动人的细节。

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年度大型访谈《脱贫决战》,

十天,十个人,

讲述精准脱贫战场上

十个感人肺腑、

振奋人心的好故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只能收四五袋苞谷,从前溜索求学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