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www.ykhongye.com/m/“我们准备开一个离别晚会,想邀请您。因为我们要搬到福贡,可能就分开了,不能经常见……一定要来。”3月3日,福贡县架科底乡达大科村的背包工作队队员刘汉武收到了抗鲁一组福前娜小朋友塞给他的一张纸条,打开一看,邀请卡上几句简单的话语让他心生感动。刘汉武没想到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达大科村里的小孩子会给予他们这份情。达大科村共有13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人口户人。因人口基数大、群众长期处于深度贫困中,思想闭塞、生产生活水平低,达大科村成了深度贫困县福贡县脱贫攻坚的“上甘岭”和“硬骨头”。年,脱贫攻坚战到了决战决胜最紧迫、最关键的时刻,福贡县组建脱贫攻坚“百日歼灭战”背包工作队,向如达大科村这样的贫困堡垒发起最后的总攻,全面补齐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和住房保障等的脱贫“短板”。2月17日,达大科村背包工作队到村,随后又分成6个工作组进驻到村小组。刘汉武所在的工作组主要负责谷米洛小组和抗鲁一、二组。抗鲁一、二组至今未通公路刘汉武和队友们住进村小组里,并迅速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宣传动员和控辍保学等工作。“这一久是春忙时节,我们一般都是一大早或晚上入户做工作。”刘汉武介绍,他们以“大喇叭”结合“小音响”的方式反复入户进行宣传动员。因为村里大部分群众只会讲傈僳话,背包工作队员将易地扶贫搬迁、控辍保学等政策翻译成傈僳话。他们在小组里面用大喇叭宣传,入户时提着小音响宣讲,让群众充分知晓政策。“遇到村小组里的小孩子不会讲普通话,我们只有用肢体语言和他们沟通,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刘汉武说。不仅如此,刘汉武和队友们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打通直接服务群众“最后一厘米”,通过火塘夜话等方式,反反复复与群众点对点交流、面对面谈心,全面了解群众的生活、工作和家庭情况,消除群众顾虑,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地见效。在补齐住房保障的“短板”中,易地扶贫搬迁是重要的手段。刘汉武所在的抗鲁一、二组有建档立卡户38户、人,交通极为不便,经过宣传动员其中的24户完成了易地搬迁房卡的抽签。3月5日,福贡县城区江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举行搬迁入住仪式。搬迁群众将离开达大科村到安置点生活,村里的孩子们用一场离别晚会来表达对工作队员的感谢和对过上好日子的向往。3月4日晚上7点,刘汉武和队友们心怀感动地参加了离别晚会。一张床便是舞台、数条凳子就是观众席,30多个孩子和家长用他们的歌声和舞蹈,串联起了与工作队员们友谊的桥梁。歌声飞出心窝窝,他们携手并进奔小康。编 辑:李玉花少友叶责 编:何剑监 审:张学坤终 审:杨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