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郭鹏
▲曾经的“溜索女孩”余燕恰,医院检验科的医务工作者。
“你知道吗,这段路,在10年前是要走上一整天的。”
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府到老家福贡县,近4个小时的车程,余燕恰多数时间在望向窗外,见到一些熟悉的场景,她会向《民生周刊》记者感慨沧桑巨变。
余燕恰曾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的“溜索女孩”之一。年,一批媒体记者将镜头聚焦在这个依赖21对溜索过江的落后贫困县城。一个个飞索求学孩子的身影被印在报纸上、出现在电视中。后来,时年8岁的余燕恰被称为“溜索女孩”,人们在慨叹她的勇敢、执着的同时,也看到女孩家乡的贫困问题。
余燕恰是云南省怒江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恰逢周末,记者和余燕恰一起从州府六库乘车前往她的家乡—福贡县马吉乡布腊村。
汽车行驶在怒江大峡谷深处的国道上,坐在车里,怒江奔腾澎湃的声音时刻在耳边回响。怒江和两侧的高黎贡山、碧罗雪山,如今游客眼中的壮丽奇观,当年却曾是阻挡当地孩子求学、老人就医、经济发展的天堑,很长时间里,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进出大山只能靠溜索。
当时,从未走出过村庄的余燕恰,天真地以为,全世界的人都要靠溜索出行。
山里有路,江上有桥,天堑变通途
这是年时电视台记者拍摄下的情景:怒江之畔,8岁的余燕恰熟练地拿起绳子系上滑轮,再把滑轮套在钢丝溜索上,最后将自己“装”进绳子。深吸气,拉紧索,目标米的对岸……瘦小的身躯和一只书包便摇荡在江面之上。耳边,风浪呼啸;身下,江水汹涌。直至抵达对岸,女孩悬着的心才算彻底放下。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闭塞的大山里,生活着一批傈僳族群众,飞索跨江的余燕恰是当中一员。他们将吊脚楼修建于峭壁之中,索道是村民们跨越峡谷,外出求学、就医、务工、采购生活物资的唯一通道。
彼时,福贡县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最高时达53.5%。而福贡县所在的云南省,贫困县数量居全国第一,高达88个。
第一次滑溜索时,余燕恰才4岁,当时被妈妈紧紧搂在怀里,也没觉得害怕。后来,为了要去江对面的布腊小学念书,余燕恰必须掌握独自滑溜索的技能,每日在怒江上“飞来飞去”,成为日常。
直到年夏天,“溜索女孩”的报道成为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