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贡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瞭望丨为什么是难中之难新华社客户端 [复制链接]

1#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娟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果耶镇勒阿村驻村第一书记张金利(右)与一位村民打招呼(4月21日摄)陈斌摄/本刊
  
  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致贫原因复杂……提及“三区三州”,总会让人联想到这样的标签。正因如此,这里一直被视为“最后的贫困堡垒”。
  
  生态环境恶劣。打开地图,“三区三州”80%以上面积位于高原地区,无人雪山、天险大河、戈壁沙漠纵横其间。还有一些地方处在地质灾害频发地带,“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实现脱贫和巩固脱贫成果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曾流传着一句话:“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临夏脱贫看东乡。”千年来贫中之贫的东乡一直困囿于“水”。“以前走亲戚,最好的礼物是带上一桶水。”东乡县沿岭乡和平村村民马麦藏说,过去东乡吃水难,取水时下沟上山人挑畜驮来回要一两个小时。
  
  基础设施薄弱。恶劣的自然环境又造成了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滞后,西南缺土,西北缺水,青藏高原缺积温……深度贫困地区的建设成本和施工难度远远大于其他区域,道路、电力、通讯等物质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基础条件先天不足,长期以来这些地方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要发展,用电必不可少。年3月,国家电网启动供区内“三区两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在山地占比超过7成、海拔高差超过米的大凉山,电网线路跨越高山峡谷,穿越河流险滩,经过无人区,施工难度超乎想象,“开挖一个基坑的时间是常规工程的2~3倍。”国网四川凉山供电公司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程瑞说,连看电视、用冰箱这些日常生活,对于“三区三州”群众来说,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社会问题庞杂,文化发展水平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或是革命老区,或是民族地区,或是边疆地区,往往面临着多种问题,加大了脱贫攻坚的复杂性和难度。其中还有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
  
  “怒江州有40%的群众不会讲普通话,这是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原因之一。”云南直过民族青年和志青说,他是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架究村出的第一名大学生。“我读书很努力,高三那年数学成绩在整个怒江州都名列前茅,但高考英语只考了39分。”和志青说,“不是我不想学,我们小时候连普通话都说不顺溜,更别说学英语了。老师教banana时,我连香蕉都没见过。”
  
  贫困人口众多。截至年9月,“三区三州”仍有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全国的12.5%。数字中的每一个贫困个体,都面临复杂而具体的生活困难,有些已经放弃努力,缺失了脱贫动力;有些则面临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最基本的生存挑战;有些更是因病因残致贫,亟需一对一的精准帮扶……
  
  诺言如金。精准扶贫方略实施以来,超过万贫困人口脱了贫。面对最后这些脱贫难度最大的人群,我们一定能保证他们在脱贫道路上一个也不被落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