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贡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云南之行一去往人神共居的丙中洛 [复制链接]

1#
丙中洛对于我来说是存在于户外人朋友圈中的一个传神的地方。当朋友们相约要去的时候,真是翘首以盼。按照大家的分工,我负责搜索和整理了丙中洛行程的内容,从网上认识了这个被称之为“人神共居的地方”。脑海里不停地想象,这该是一个有着人类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有着神仙境界的悠然与美好的地方。丙中洛位于云南怒江傈傈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北部,是滇西北三大山脉即高黎贡山、怒山、云岭与三江,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形成倒“川”字的“三江并流”核心区,是云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世界自然遗产。也是印度至中国的“驼峰”航线必经之地。丙中洛还是怒江大峡谷与滇中至滇西的“旅游走廊”腹地中罕见的冲击坝和怒江大峡谷中罕见的开阔地。村寨里居住着怒族、傈僳族、藏族、独龙族、他们各自信仰着天主教、基督教、喇嘛教和不知名的原始宗教。因其田园风光,景色如画,又因有着各自神秘宗教传说,被称之为“人神共居的地方”。我们年11月初从北京飞到大理做了暂短停留,再乘坐汽车沿着怒江大峡谷向丙中洛进发。沿途的怒江时而波特汹涌,时而平缓安静,这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流之一,上游藏语叫“那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她深入青藏高原内部,入云南折向南流,进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怒江大部分河段奔流于高深的大峡谷中,落差大,流势急,多瀑布险滩,因而成为目前我国唯一一条没有建造水电站的河流。怒江(来自网络的图片)

去往丙中洛途中,一个接一个地寻访需要打卡和记录的看点。

知子罗,一个被称之为静止的废城知子罗在当地语言的意为“好地方”,坐落在碧罗雪山海拔米处的山梁上,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9个怒族村之一,比怒江高米。随着时代的变迁,从繁华步入荒凉。追溯知子罗的历史,年,云南地方*府派遣怒俅殖边队进驻这里,设知子罗殖边公署,年改为知子罗行*委员公署,年改设碧江设治局。新中国成立后,怒江州府和碧江县府都设在这里,这里一度成为怒江流域的核心城市。随着年怒江第一条公路(保山瓦窑-碧江)和年碧(碧江)福(福贡)贡(贡山)公路的通车,知子罗显得孤悬于碧罗雪山之上,地域狭窄、交通不便。年,怒江州*府迁至山下怒江边的泸水县(现为泸水市)六库镇,但仍为碧江县*府驻地,还是个繁荣的县城。年,因县城处在巨大滑坡体上,碧江县被撤销县制,归并到泸水和福贡两县。县城被拆除一半,知子罗成为村委会。从昔日繁华州府、县府的“好地方”,成为静止在七、八十年代的寂寞小山村。遗存和还原着充满许多沧桑回忆和年代岁月的印记。或许为拍摄影视剧提供着真实场景。标志性建筑―八角楼,曾经的图书馆,今天的怒族博物馆斑驳的伟人记忆曾经的部队指挥部老人民银行旧址保障人民生活的原县百货大楼劳动者欢聚的场所——工人俱乐部花儿般幸福的合影老看台上跳起穿越时空的舞蹈谜一样的飞来石网上对福贡县匹河飞来石是这样记载的:年3月19日凌晨2:30左右,一阵天蹦地裂的巨响,一颗巨石从天而降,挺立在福贡县匹河民族中学四十平方米的教师宿舍小庭院内,不偏不倚恰在中间,仅损坏了北面房子屋檐一角,岩体紧靠墙面,当时睡在宿舍里的十几位老师却丝毫无损。第二天早上,人们到处寻找巨石滚落的地点,但找遍了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两岸,均找不到巨石滚落的痕迹,神秘的飞来石至今未被解惑。

飞来石

至今被大石死死顶住的教师宿舍

在小伙伴晨影的挥号下协力撼大石

曾经有人为“飞来石”作了一首诗:“神石似是天上星,羡慕人间诵读声。悄然飞来立庭院,愿在长夜伴寒灯”。实际我们看到诗句十分模糊,很难看出字迹,就用网上图片代替吧。江边遥望石月亮石月亮山这一带山峰奇特多姿,山体多为石质。石月亮位于高黎贡山山脉中北部福贡县利沙底乡境内的怒江西岸,在海拔米至米的崇山峻岭之颠。在一座天然大理岩峰顶上,有一个深洞穿透着整个山体,深洞呈椭圆型,从远处眺望恰似一轮明月高悬于山峰林海之中,与苍天连成一体,傈僳语叫“亚哈吧”。*斧神工的石月亮寻找远征*归国渡口中国远征*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赴缅远征*”、“中国援缅远征*”。中国远征*是-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和打通抗战“输血线”而出征滇缅印,抗击日本的英雄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事合作的典型代表。做行前准备的时候在网络没有搜索到任何这个渡口的信息,期盼行进的路上不要与之擦肩而过。一路询问过来,终于找到向先驱们致敬的位置。我和队友隐士拍摄了这纪念中华民族伟大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的碑文。

在一块巨石上镌刻的碑文

一座石雕

执着的莲花妹妹一定要找到渡口的位置,拍摄到通向对岸的这个吊桥。虽然是座新桥,也无法判定渡口的真正位置是否就在此处,但此时却让我们有了一些安慰,仿佛是一条与那些历尽千辛万苦、走过血雨腥风的中国*人进行心灵对话的桥梁。千里怒江第一啸宽阔的怒江到达这里,江面从余米突然收紧到50余米,平静的怒江水变得湍急万分,浪花飞溅,发出雷霆万钧,震耳欲聋的怒吼声,形成70余米的巨浪,年5月1日参加贡山丙中洛旅游规划研讨会的专家们提出:贡山月谷是千里怒江的缩影,最能体现怒江奔腾咆哮的本质特征,所以命名为千里怒江第一啸。

波涛汹涌的怒江第一啸

被游人刻在护栏上的标记

背对奔腾咆哮的姐妹们研判后认定的虎跳石虎跳石同样是在汹涌江水中的一个景观,由于相似度很高的石块有好几处,需要认真判定。认真研判后被认定的虎跳石夕阳下的日照金山神奇的江中松江中松在距贡山县城茨开镇10公里处,是怒江西岸江中一座岩石上的云南松,不知其树龄,数百年来傲立于此,树高约4米,根部土壤和肥力较少,却四季常青,不见干枯和成长。成为怒江大峡谷景区中的一道奇妙景观。找到它我们还是费了一点点周折的,郭师傅把车停在了不远处的一个加油站,告诉我们沿公路过去走不远就是了,并叮嘱我们要注意安全。奇怪的是我们一行五人走出了2公里多还没找到,事实是我们早已经错过它,但却无意中找到了最佳的拍摄位置,事后我对比了网络上别人拍的,真是不如队友隐士拍的好,拍的正。11月10日傍晚的时候,我们到达了丙中洛镇。

丙中洛的网红地标

丙中洛地标的留影丙中洛镇子不大,很是杂乱,空气中飘散着尘土气息,跟“神”真是一点不挨边。杂乱的丙中洛镇
  早饭过后,大家轻装出发,赶往雾里村,期盼去感受人神共居的田园风光。途中路过石门关,在这里,一路夹江而行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两座绝壁从江边拔地而起,形成一道多米高近米宽的巨大石门,怒江从石门中喷涌而出,奔泻而下,根据地形地貌有了个形象的名字——石门关,这里还是进出滇藏必经之路。石门关标记山谷中的七彩晨光雾里村坐落在丙中洛景区内,是一个传统的怒族、藏族村落,年被评选为中国最美乡村,年8月被评选为云南特色旅游新地标。弥漫在晨雾中的雾里村令人陶醉,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场景里。

晨眺雾里村

炊烟升起

我们是画中人

一众姐妹花

欢腾在人神之地

雾里村随时可见驮马,这是茶马古道依然沿用的传统运输方式,在今天看来似乎融合了现代精神与古老传统的特色:村寨里藏族人家的经幡和石板瓦屋顶
   怒江穿村而过年投资20万元建造的雾里河人马吊桥。跨径37米,桥面净宽2.6米,设计荷载1人3匹驮马,而建设单位竟然是云南中医学院。

我们在桥上

吊桥上的一人二驮马

我们环穿雾里村,徒步了一段曾经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

团队里有朋友没去过西藏,大家决定去茶马古道滇藏交界处打卡,而我们准备的国旗也可以展示一下了。从秋那桶到此处为13公里的车程。

在祖国的土地上和国旗在一起

偶遇公益徒步队伍,户外人是一家,瞬间混搭在一起,展开庄严的国旗,挥舞队旗,欢乐不已。

大规模混搭在一起的欢乐

小范围混搭在一起的美好结束了户外人的欢乐颂,我们将折返去另外一个传说中的美丽乡村——秋那桶。秋那桶是一个以优美的田园风光著称的小村落,在丙中洛的最北端,不多的几户人家散落于山谷中的平地上,再往前走就可以进入西藏了,这里还是怒江的终点。道路狭窄崎岖,郭师傅的车是上不来了,我们顶着烈日徒步上山。此前我做准备的时候,网上对于秋那桶的评价与介绍远远高于和多于雾里村,也许是因为中午至下午时间段的缘故,我们来到这里,怎么看怎么少了些仙气,没有感受到我查录的图片的意境。这是我们实际拍到的秋那桶蓝天白云,阳光灿烂,遭受暴晒和拍摄强光,照片似乎输给了雾里村。我们走进了农户,被精神感染和情感打动。队友林姐、莲花和木子等小伙伴去了一位怒族老阿妈家,老阿妈操持着传统织机,跟北京客聊的很开心,她儿女孝顺,生活快乐,晚年幸福。幸福写在脸上的老阿妈我们被传统技艺吸引我和队友晨影、地球、长庆被一个怒族、藏族混血的大叔热情邀请到家中做客聊天,我们拿出背包里的肉干、零食和坚果送给大哥品尝,热情的大哥拿出农家白酒请我们鉴赏。当得知我们从北京远道而来,大叔更是兴奋不已,滔滔不绝地讲述起他的过往,激动之时还展示了一些获奖证书给我们。

大叔曾是村主任

林姐、隐士和小伙伴被我招呼到大叔的院子里,好热闹的聚会。

大叔的获奖证书

我们队的年龄最长者85岁的老爷子与70岁的大叔合影大叔家的*员标牌和帮扶责任人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这里体现了*的精准扶贫*策落地成效。没有人刻意安排,没有人专门组织,完全是随机而行,但这两户人家留给我们的印象是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朴素的言语表达出对*府的信任、对共产*的感恩和对脱贫的喜悦。

就要离开这里了,最年轻的队友地球妹妹穿上怒族服装,大家拍个祥和美好的合影,记下我们一起经历的故事。

文中部分照片来自同行队友,在此一并致谢!

温馨提示

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