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效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4518111.htmlResearchonCross-borderMarriageandSocialStabilityintheMinorityBorderlandofYunnan
张金鹏,河南开封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社会问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境民族乡村社会安全问题和转变维稳方式研究”(项目编号:11BSH)阶段成果。
跨境婚姻已成为边疆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并在人口学特征、地域特征、社会结构特征等方面呈现出新态势。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差异、性别比失衡、传统小社会三大社会现实问题是跨境婚姻形成的主要动力机制,跨境婚姻的大量存在,给边疆民族地区带来一系列显性或隐性的社会问题,成为影响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变量。
边疆民族地区;跨境婚姻;社会稳定
云南省有8个州,25个县分别与缅甸、越南、老挝三国6个边境省(邦),32个县(市、镇)接壤。边境线长公里,其中,中缅云南段.6公里,中越云南段公里,中挝老段公里。8个州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分别与缅甸、老挝两国接壤,普洱市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16个民族跨境而居,居住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约万人,约占当地人口的60%,其中跨境民族约占98%。随着云南省沿边地区全面开放,这些地区的民族跨境流动日益频繁,除传统的走亲访友、节日互动外,到境外务工、贸易或从事经营开发人员的数量、规模日渐扩大。与此相伴,边境地区早已存在的跨境婚姻数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急剧上升,且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缅甸、老挝、越南女性嫁到中国境内)。而这些跨境婚姻绝大多数是没有合法履行我国跨国婚姻手续的事实婚姻。从当前已撑握的情况分析,边境一线跨境婚姻迅速上涨的势头,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并呈现出向云南省和国家内地渗透的趋势。
边境地区跨境婚姻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与国内、周边与内地诸多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有其合理的因素和正向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大量事实婚姻的存在与持续增长,也给边疆民族地区带来了一系列显性和隐性的社会问题,不仅极大地增加边境社会基层*府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而且给边疆民族社会安全环境带来诸多潜在风险和不稳定因素,这是一个有必要在国家安全视野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认真研究的社会问题。
一、云南边疆地区跨境婚姻的现状与特征
云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的跨境婚姻的存在是一个历史事实。据一些学者的调查,在一些边境村寨,血缘关系若上推三代人,几乎90%以上的家庭都有跨境婚姻。调查数据表明,瑞丽市的一个边境村寨小等喊村,近半个世纪一直存在跨境婚姻,娶缅甸媳妇、嫁去缅甸、到中国上门、去缅甸上门的情况都普遍存在,有的家庭甚至出现父子两代或者兄弟几人都娶缅甸媳妇的情况。总的来看,20世纪80年代前跨境婚姻虽然在边境地区普遍存在,但只是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互动交往的正常现象,基本处于动态平衡之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境婚姻这种动态平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境外女性嫁入中国急剧增加,势头有增无减。云南边境跨境民族地区跨境婚姻总体人数,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据相关资料提供的数据,年云南边境跨婚姻人数为2.5万人左右。由于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跨境婚姻统计难度大,当前云南跨境婚姻的人数应超过这一数据。德宏州年登记涉外婚姻对,那么,按平均增长,—年两年中涉外婚姻应是对,8个边境州市2年中应增加对。考虑到各边境州(市)跨境婚姻人数存在差异,云南边境地区跨境婚姻,目前较为合理的估算,应该在3.5—4.5万人之间,每户按四口之家计算,边境民族地区跨境婚姻涉及的总人口大约在14-18万左右。这14-18万人口的生存环境,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社会稳定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当前的跨境婚姻现象已呈现出一些与传统跨境婚姻不同的特征
/p>
(1)跨境婚姻的人口学特征
目前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跨境婚姻呈现出四个方面的人口学特征。一是性别分布来看,周边国家人口迁入中国境内的跨境婚姻,女性人口占绝大多数,占80%以上。下列的具体统计数据充分证明这一问题。据一项对德宏地区20个边境乡镇的个自然村的调查,中缅边民婚姻为对,其中嫁入中国的缅甸妇女为人,占边民跨境婚姻人数的80.29%。西双版纳州边境线最长的勐腊县,截至年已统计的边民跨境婚姻对,其中对都是缅甸、老挝等地的妇女嫁到中国,占96.5%。与越南接壤的文山州马关县金厂镇年的调查显示:对跨境婚姻中,越南妇女嫁入境内的有人,占99.1%。二是从结婚年龄来看,嫁入我方妇女的年龄普遍偏小。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男性法定结婚年龄22周岁,女性20周岁(民族自治县男性为20岁,女性为18岁)。临沧市人大对该地跨境婚姻的专项调查中发现,缅甸嫁入我方的女性,结婚时不足18周岁的居多。另腾冲县一项跨境婚姻艾滋病普查中也显示,跨境婚姻中嫁入我方的女性相当一部分年龄在16岁左右。三是从文化素质看,入嫁我方的外藉女性,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这一现象十分突出:腾冲县年一项对名缅甸媳妇的问卷调查显示,被试中文盲人,占总数的48.75%;小学程度人,占总数的34.75%,两项相加占总数的83.5%。临沧市对个跨境婚姻家庭的调相结果也显示境外人嫁妇女“文化程度”均在小学以下,文盲也占一定比例。四是婚姻形式,呈现多元态势,并以事实婚姻为主。云南省跨境民族地区跨境婚姻的形式中,自由恋爱、介绍以及买卖婚姻多种情况都存在。从调查情况来看,与邻国接壤的村寨,跨境交往方便,多数是通过自由交往、恋爱而结婚。
而从婚姻的登记手续来看,边境一带跨境婚姻两低现象十分突出。一是婚姻登记率低,二是落户率低。下面几组数据充分反映这一情况:德宏州统计的对中缅边民跨境婚姻中,已办理手续对,占16.9%,未办理对,占83.1%,且越靠近缅甸山区的村寨,结婚登记率越低。据年5月统计,该州陇川县户撒乡11个行*村65个自然村有对涉缅跨境婚姻,婚姻登记为零,章凤镇11个行*村85个自然村,对中仅有一对登记。临沧对跨境婚姻中办理登记手续的有对,占41%。红河州金平县对跨境婚姻中,仅有一对办理过登记手续。嫁入我方的外藉人员,其婚姻形式多数是事实婚姻连婚姻登记都未办理,因此更谈不上入中国藉、落户,即使那些已办理过婚姻登记手续的,大多数也未能按我方法律规定办理入藉手续,所以也难以落户,如镇康县对跨境婚姻家庭中的外来人员,已落户的只有34人,仅占1.3%。
(2)跨境婚姻的地域特征
近年来随着跨境婚姻的迅速增加,加之一些其他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跨境婚姻的婚姻圈已超越与邻国接壤的村寨,呈现出如下一些鲜明的地域特征。其一,跨境婚姻主要婚姻圈以边境沿线与邻国接壤的村寨为主,已覆盖云南所有的边境乡镇和绝大部分的村寨。以德宏州为例,其国境线长公里,芒市、盈江和陇川、瑞丽四个边境县的24个边境乡镇,个自然村,都有跨境婚姻。其二,婚姻圈的外延扩大。一是向8个边境州的非边境的县区迅速扩散。如临沧市的跨境婚姻已扩散至全市的另五个非边境县(区),且势头很迅猛。年非边境县登记跨境婚姻21对,占边境三县跨境婚姻19.4%,年办理63对,占边境三县跨境婚姻的50%,年办理对,占边境三县跨境婚姻的54%,年办理对,占边境三县跨境婚姻的57%,年1—6月办理对,而同期边境三县办理的跨境婚姻为对,是边境三县跨境民族地区县跨境婚姻的%。此外普洱市澜沧县所辖的20个乡镇,也都有跨境婚姻存在。二是向省内和内陆腹地延伸。近几年跨境民族地区的跨境婚姻也凸现向内陆腹地延伸的势头。在云南省的内陆州市,如大理州已有被缅甸新娘骗婚的事件发生,同时中国内陆的如河南、安徽、山东、四川等省区的较贪困地区,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跨境婚姻,数量也不在少数。如在年4月清查河南省“三非”人员中,仅新蔡县就清查出69户娶缅甸妇女的非法婚姻。此外在云南省开展的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国际刑侦案件中,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拐卖缅甸、越南等国妇女的案件,也从另一侧面说明这种跨境婚姻已向中国内地延伸。近年来,在互联网上也出现介绍跨境婚姻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