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悲壮的回国之旅15
滞留在木克吉河岸的一千多名远征*官兵,经过民工们的竭力救援,终于安全地回到祖国。当*兴汉从拉马底溜索溜到东岸的时候,早已在溜索边迎候的杨瀚乡长走上前紧紧地握住*兴汉的手,称他是铁打的汉子,感谢他帮了*府的大忙。*兴汉也真诚地说:“福贡的民工们才是铁打的金刚,真正的救亡英雄,是他们营救了我和几千名在境外受难的弟兄。”
为了表达对远征勇士们的敬意,普利乡召开了迎*慰问大会。杨乡长和霜耐冬代表地方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向远征勇土们发放了慰问品。这一举动再次使回国官兵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回国的远征*官兵也备受鼓舞。
向俅江运粮的民工络绎不绝,受援回国的远征*官兵持续不断。*兴汉将每批从拉旺达回境的部队的事迹都记在本子上,他要用它向余师长复命。
在*兴汉的记事簿里写道:福贡普利乡从年6月上旬至7月底一个多月时间里,支派民工运送*粮到境外,先后迎接我*从缅甸北部葡萄县经贡鲁、里衣、阿普塔、尼大底越过高黎贡山回国。经过拉旺达路,渡过怒江,到达普利乡的部队有:远征*第五*九十六师工兵团、工兵营、炮兵团驾驶队、交通部运输队、第五*辎重兵团、昆明行营指挥部、通讯团第二营、独立汽车第二营第七营驾驶队、交通部滇缅公路运输处、后勤勤务部直属第一工兵分监部、后方勤务无线电台及第二派出所、汽车暂编团、交通部电*厅特派员、第五*所属野战重炮兵第一旅十三团第一营、防御炮营、平射炮营共二十个单位,还有第六*的零星官兵。人数共计四千余人。其中炮兵团一千多人入境后经定边乡翻越碧罗雪山到达维西县回国,其余三千多人均经过福贡县普利乡兵站——定边乡兵站——亚左洛兵站——龙马乡兵站——章化乡兵站——俄马底兵站(属碧江)——俄科罗兵站——亚谷兵站——知子罗兵站,后从知子罗翻越碧罗雪山向兰坪进发。
这期间,普利乡开仓放粮用尽了全部积谷,定边乡也用去了积谷的大部分。与福贡接壤的维西、贡山两县奉丽鹤中维华永边区督察专员史华的专电,也支派民工向福贡运来两万多斤粮食进行支援。这些粮食全部用来接济境外和已经回境的远征*官兵,但粮食仍不敷食用,福贡设治局又向当地民众征派了一部分口粮。
这期间,两个乡共动员了二千多名民工运送粮食到高黎贡山山顶和俅江的笛密、尼大底、赤土坝等地接济远征*官兵。远征*官兵入境后,地方*府又派出民工为部队抬送伤病员,背运粮食弹药,送了一站又一站,直至远征*官兵安全离境。当时正值栽插季节,民工们放下家里的农活,在没有一分一文报酬的情况下,自带口粮和行李,背井离乡,为救援远征*运送*粮。民工们在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里逢山开路、遇河搭桥,攀悬崖、走天梯,历尽艰险为营救受难的勇士们回国,为抗日救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这是一份历史性的真实记录。
16
*兴汉在普利乡的联络工作进行到七月底,由于境外部队改变了回国路线,*兴汉也奉命从普利乡转移到定边乡继续开展联络工作。
原来,远征*从拉旺达回国的这条路线,虽然途程较短,但因道路多年失修,路况极差,给部队行*带来诸多困难。后来部队得知福贡定边乡通往境外的矢孔路是边民往来的主要通道,虽然途程比拉旺达路线稍远,但路况较好,利于部队行*。于是,境外部队决定放弃从拉旺达回国的路线,改从矢孔路回国。九十六师余韶师长通过*事委员长昆明行营兵站总监部第一办事处向福贡设治局转达了改道和求援代电。
7月20日,福贡设治局局长孙谟接到昆明行营兵站转来的代电,代电称:“九十六师由余师长率部,取矢孔路亚木道返国,现因部队粮秣大缺,无法翻越大山,全师官兵在赤土坝受饥待济,特请贵属派遣一百名民伕,运送三千斤粮食前来俅江接济。”孙谟知道情况紧急,不敢迟疑,立即策马赶往定边乡安排筹粮援*事宜,并沿途通知章化、龙马两乡乡长到定边乡开会。章化乡乡长胡德清、龙马乡乡长路阿紫见平时乘坐四抬大轿出行的官老爷这时弃轿策马而行,便知道事情紧急,不敢派民伕坐滑竿,也都骑马跟在后面随行。
孙谟一行人快马加鞭,从福贡县城赶到定边乡仅用了一天时间。*兴汉也接到相应的通知,随同普利乡乡长杨瀚来到定边乡开会。孙谟见各乡乡长都已在场,当即在乡公所召开了紧急局*会议。孙谟在会上说明了当前情况:为援救四千多名远征*官兵回国,福贡全境的积谷已大部发放完,百姓正在缺粮饥饿,外县在运入二万斤*粮支应后,已经不再支应粮食。现在境外还有三千多远征*官兵正待援回国,所需粮食不下三万斤。然而,全境积谷已不足一万五千斤,我们还缺一半的粮食,各乡务必想尽办法筹到粮食。孙谟义正词严地说:“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更是救亡图存的国之大事,我等食禄为官,责无旁贷,必须殚精竭虑,设法解决筹粮援*问题,确保待援将士安全回国。”
乡长们都了解境内的粮荒情况,更了解境外部队正处于生死关头。在此危急关头,只有动员民众,咬紧牙关,献出一粟一米援*救难,共度时艰了。会议经过紧急商讨,作出了四项决定:一是加强抗日救国宣传。号召民众献出最后一点粮油,多应一次夫役,多救一名国*回国;二是摊派粮油。根据村寨和农户的生活情况,按多有多派,少有少派的原则,派购粮油到户,限时交至各乡兵站;三是应夫运输。由定边、龙马两乡各派民工五十名运送*粮至俅江赤土坝。支派工料,立即在部队经矢孔路入境经过的志建朵怒江渡口,架设三根陡溜、一根平溜,供回国部队过江;四是严限扛抬肩舆。**人员出行,一律不准乘坐滑竿、轿舆,以减轻民众夫役负担。设治局并为此发布训令,通告全属遵照执行。
会议之后,各乡立即付诸行动,摊派之事很快见到实效,机关上行下效,官僚习气也有所改变,民众踊跃出夫,援*活动全面展开。
17
由于宣传工作大力开展,征借和摊派粮油从实际出发,民众知道了有国才有家,救远征*官兵就是救自家弟兄的道理。各族人民深明大义,响应*府号召,他们宁愿用山茅野菜充饥,也要把最后的一点粮油贡献出来,积极出夫运输,支援远征*官兵回国。不久各乡乡长就分别带领民工,把征集到的粮油运送到定边乡兵站。
有一天,*兴汉正在定边乡兵站协同兵站工作人员接收各乡运来的粮油,见普利乡拉马底的保长排阿加也来交粮。*兴汉因为一个月前在乡里的动员会上见过排阿加,而且他是第一个表示愿意把家里的余粮背到俅江援*的人,所以对他印象很深。于是请兵站的工作人员用傈僳语把自己的话翻译给排阿加听。*兴汉说:“排保长,你也带老乡们来献粮吗?”排阿加把背上的粮食放下,笑着说:“我来交自己家的粮。”*兴汉听了后又说:“你已经把家里的余粮背到俅江,送了部队,今天又背来一背,你们一家人可要吃苦了。”排阿加说:“说起吃苦,那些在境外的远征*官兵比我们老百姓更苦。我那次背送粮食到俅江看见那些弟兄几天没有吃饭,饿得前胸贴后背,站都站不起来,还有许多人饿死在路上,真是太可怜了。眼下我们是苦一点,但过了荒月,地里庄稼成熟了也就有吃的了,而远征*官兵在外头可是等不到那个时候了,所以我们再苦也要省下口粮,搭救自己受难的弟兄。”兵站的工作人员告诉*兴汉,排阿加和他的侄儿两户人家已经捐献了八斗*粮(每斗约50市斤),而且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也把家里剩下的一碗一升粮食都献出来交到了兵站。定边乡有一个叫立期的保,全保献出了生猪五口,净肉二百余斤,鸡七十只,大米六斗四升半,苞谷米六斗七升,酒三十二碗。
*兴汉知道,定边乡派出的两批运粮民工已向境外出发,将三千斤*粮运往赤土坝*营,郭灿乡长也已在志建朵渡口指挥民工们昼夜加班,架起四根溜索,迎*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这使*兴汉紧张的心理放松了不少,但是滞留境外的弟兄是否能顺利回境呢,这一问题仍然让他放心不下。这时有消息传来,说回国部队即将从矢孔路入境,*兴汉于是随郭灿和杨瀚两位乡长过江,来到亚木村迎*。
18
八月初,远征*第五**部、九十六师师部机关及后续部队一千五百余人,由矢孔路翻越高黎贡山陆续经过福贡的第一个接待站——亚木村回到祖国。部队到达时,迎*民众列队站在村前迎候,有的民众把煮熟的鸡蛋塞到远征*官兵手里,有的民众抢着为伤病员抬担架,*兴汉和两个乡长也在村口迎接。远征*官兵们走到村口时,迎面就见一座牌坊立在路上,两边挂着一副对联,大红纸上写着两行苍劲的大字:“救国为民远征缅甸抗日乃英雄好汉历尽艰辛重整*容誓逐矮寇入东洋”,横批上写着:“向归国勇士致敬”。
一名躺在担架上的*官站起来,向牌坊行了一个*礼。*兴汉注目一看,发现这个*官就是九十六师师长余韶,便走上前向他行了个*礼,说道:“师座,警卫团三营二连连长*兴汉向您报到。”余师长定眼一看,也认出了*兴汉,高兴地说:“知道了,你就是我派出来送信的*兴汉,*连长。我听部队官兵说,你协同地方的迎*联络工作干得不错。”*兴汉把生病的余师长扶回到担架上,又敬礼道:“谢谢师座夸奖,报告师座,这些都是杨乡长、郭乡长他们带领当地民众干的,师座和弟兄们辛苦了。”说着,*兴汉把杨、郭两位乡长分别向余师长作了介绍。两位乡长把余师长安顿在村里暂作休息,之后向余师长汇报了当地筹粮迎*情况,余师长听了很受感动,充分肯定和赞扬了地方的迎*援救工作。
这时两位乡长看到回国官兵几乎没有一人不带伤,官兵们双脚糜烂,步行十分困难。两位乡长力劝余师长和官兵们在到达定边乡后暂作休养。但是当余师长了解到地方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筹集*粮的事迹后,他谢绝了部队暂作休养的好意,坚持继续行*。并向各部队发出命令:部队进入怒江后,不能停留,必须迅速返回内地休整。*兴汉提出请求回部队时,余韶师长说:“后续部队尚有千余人在境外待援,特命你继续留在福贡,联络地方办理部队的接应*需事宜。”
在余师长的坚持下,部队到达定边乡后的第二天就继续前行,郭乡长只好派遣大批民工运送*用物资,抬送伤员,护送部队南行。民工们护送部队到达亚左洛兵站,兵站又重新派出民工,背负物资,抬运伤员,护送部队继续沿江南行。*兴汉则奉命继续留在福贡。(待续)
《远征老兵的记忆——怒江抗战故事三部曲》(连载)
作者简介
李道生,白族,参加工作,年调入怒江州工作,历任《怒江文史资料选辑》主编、怒江州*协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等职。年6月退休。退休后应聘从事史志及社科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至今,为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及怒江州会员联络处主任。长期从事新闻、民族史志、社会科学的写作和编辑出版工作,主编出版的图书共有77部余万字;参加编辑出版的各种图书共有32部余万字。在全国各地各种报刊上发表作品余篇余万字,其中出版和即将出版的专著有《怒江调研》二集、《峡谷传人》《原始之痕》《峡谷深处的土司制》《〈山海经〉与“三江并流”考》《边史钩沉》《方志留墨》《傈僳情结》《文苑学步》《默耕泥香》《土司史话》《中国共产*泸水县历史》(第1卷)《片马风云》(连环画合著)《傈僳山寨报春鸟》(合著)《傈僳人脚印》(合著)《白人民间故事集》《白人民间歌谣集》《跨境而居的傈僳族》《怒江史话》《怒江州民*志》等共23部。部分主编出版的图书及作品曾获全国和地方各项奖,其中年由他主编创办的期刊《怒江文史资料选辑1—20辑摘编》卷,荣获全国*协优秀文史资料三等奖(为全国地州县一级*协唯一获奖图书)。李道生先后被评为全国*协优秀文史工作者、云南省*协先进文史工作者,事绩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家辞海》等多部辞典。
欢迎原创投稿,投稿请投递至邮箱
njbwxgz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