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贡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了解云南少数民族养生美食文化 [复制链接]

1#

云南有26个世居少数民族,团结和睦,亲如一家。现在分别对云南26个少数名族饮食养生文化进行挖掘归纳整理,即涉及药学,化学,营养学,又涉及名族文化学,可供妈妈们,营养师,医护人员,厨师等参考使用。是群众养生保健的良师益友。愿你拥有健康的体质,生命之树长青。

1好吃的什锦拌饭

材料:肉、核桃、玉米糁、荞米(或者是大米)、蜂蛹、盐巴

制作方法:

第一步:猪肉洗干净,煮熟,切成碎末;

第二步:荞米、玉米磨成细小的颗粒去皮后和大米一起煮成饭;

第三步:把准备好的核桃仁、新鲜蜂蛹与碎肉末、饭放到簸箕里一起拌匀,拌的时候加入适量的盐巴调味。

功能:

怒族什锦拌饭食材粗细、荤素搭配。其中的苦荞米是纯天然食品,内含蛋白质、维生素、叶绿素及镁、钙、锌、硒等微量元素,其性甘平,下气利响,清热解*,老少皆宜,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都有很好的预防、保健作用;核桃仁是用海拔到米左右的山上的野生核桃,口感温良、甜润,油性适中,具有充分的健脑、消咳润肺的功能。其中蜂蛹有很丰富的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具有强身、益肠胃、止痛、理气、化痰、驱虫美容养颜等功效,还有治疗糖尿病,抗癌等特殊作用。整个什锦拌饭营养丰富,滋补性强。

文化积淀:

怒族人做什锦拌饭吃的时候,要召唤整个寨子的人,或者是本家亲戚、左邻右舍一起享用,开饭的时候,大家要先洗干净手,所有人围坐在簸箕旁边,一边说笑一边用手抓吃。这样的热闹在怒族人心中是一种和睦、团结、幸福的象征,他们可以趁此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唱歌、跳舞、休闲,联系乡谊,凝聚感情。怒族吃什锦拌饭时,整个寨子都显得其乐融融、热闹非常。

2怒族饮食养生文化

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福贡县、泸水县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少量居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及西藏的察隅县,与中国接壤的缅甸和印度也有分布。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我国境内怒族人口约3万人左右。

云南怒族生活的地区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或多或少也受到周围民族的影响,但是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传统、习俗、文化艺术等,日常生活中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饮食文化。

怒族主要分布区域位于中缅边界怒江大峡谷沿岸,主要居住在怒江两岸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之间的山腰台地上,地理环境特殊,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江边燥热、山腰温和、山巅寒冷。

怒江东岸碧罗雪山和西岸高黎贡山森林资源丰富,生长着云南松、云杉、冷杉、铁杉等树木,还有漆树、桐树、核桃等天然经济林木;林间有*连、贝母、茯苓、天麻等各种野生名贵药材,山中还有竹鼠、飞鼠、麂子、獐子、猴子、野水牛、箐鸡、山驴和熊等飞禽走兽,较为丰富的森林动物植被资源给怒族人的生活提供了大量的食用材料,保障了他们在极为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繁衍生息。

由于怒族大多生息于—米的高山上,气候相对寒温(湿),空气氤氲,雪山溶溶,比较适宜玉米、荞米这样的粗粮生长,虽然粮食产量不是很高但生态品质比较好,所以玉米、荞子、籼米就成为了怒族人生活中最主要的生存粮食。

在怒族与藏南察隅县接壤的贡山,怒族人还学会了种植青稞,逐渐食用青稞面、酥油茶。兰坪的怒族人则以以大米、玉米为主食。由于传统因素,怒族人不习惯大量种植蔬菜、葱、蒜,他们喜欢到山里采集各种野菜、菌类,如木耳、香菌等来补充食源。

怒族人喜欢把玉米、荞米、籼米等粮食磨成糁子,熬制成玉米糁稀饭、荞米糁稀饭、籼米糁稀饭,还喜欢吃肉拌饭、咕嘟饭等较粘稠的饭粥,而漆油茶、酥油茶、琵琶肉、菜拌饭、面疙瘩这些都是在怒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食。这些粗粮饱腹感强,耐饥饿,方便长时间上山干活,而且长期食用还可以避免各种热性病的发生,如感冒、痢疾、肝炎、癌症、肾炎、疮疖、风湿病、精神病、糖尿病、慢性气管炎、高血压等等。

虽然大山里的生活很艰苦,肴馔不丰富,但是却因为有了健康的食材和保持健康食材营养成分的制作习惯,怒族人才能在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形成一系列生态的生活习惯和特殊的饲养技术。

怒族人养的猪和其他地区不同,大都把猪放养在高山山林里,到时间再上山把它们赶回家里来,用玉米催肥,这些猪在山林里喝着山泉,吃着野菜、蘑菇、药材长大,差不多要足足养一整年、甚至三四年才能养成,这样养出来的猪,肉质鲜美不腻,吃了不燥火,是名副其实的高山野猪肉。“生态”就成为了怒族人饮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代名词,并融于怒族人的生活习惯中,代代相承,少有遗失。

3同心酒

材料:玉米(高粱、荞麦面、稗子)、苦粬(酒药)

制作过程:

第一步:先将玉米(高粱、荞麦面、稗子)原料捣碎、炒*,上甑蒸熟,晾凉后均匀拌上苦粬(酒药);

第二步:把拌上苦粬(酒药)的玉米(高粱、荞麦面、稗子)先在竹箩中自然发酵,然后装入陶罐中,密闭陶罐使其持续发酵,七八天后酒味溢出即成酒;

第四步:食时把罐内的酒舀出一些放在锅里兑上温水,用木勺搅拌,待酒味和温度合适了,过滤后装进酒杯,直接饮用即可。

功能:

同心酒酒汁微浊,呈乳白色,酒精含量一般不高,至多17至18度,醇香微甜,性淡味浓,即解渴又爽口,有健脾开胃,提神解乏、健脑祛湿之功效。如果加上一些含丰富铁、锰、锌、铜等微量元素的红糖和高蛋白、多种氨基酸丰富的鸡蛋搅拌在一起,更加甘醇、富有营养,清香扑鼻,增进食欲,还防血管硬化、防衰老、美肤。

文化积淀:

傈僳族好酒善饮,有“无酒不成礼”之俗,酒是他们节庆、聚会、宴饮宾客必不可少的饮料。故而,每至秋后,傈僳族地区家家煮酒,寨寨飘香。“同心酒”傈僳语叫“伴朵”,也叫“虾偏打”。即两个人(或一男一女或两男或两女)手捧一竹筒(杯、碗)水酒,相互搂着脖子或肩膀,脸贴着脸,嘴挨着嘴一起仰面将酒饮尽,表示两人同心同德之意。按风俗这种饮法除夫妻俩不能“伴朵”外,其余任何人不分男女老少均可以“伴朵”。

同心酒象征着团结和友谊,常用于招待贵客、签约盟誓或结拜兄弟等场合,在宴席中,如果僳僳族同胞邀你同杯共饮的话,那就意味着他对你充满了信任,把你当成了朋友,预示着“喝了‘同心酒’,走遍天涯海角都是情”。

4炒面盐巴茶

材料:燕麦、茶叶、盐巴、食油

制作过程:

第一步:将燕麦淘洗干净后,放入大锅里,加一碗水,盖上锅盖,用大火将锅内水汽焖干;

第二步:把燕麦从锅里取出来,分作若干部分翻炒。炒的过程中,火不宜过大,锅铲要不停地在锅里搅拌,不能让它炒糊,直到锅里的燕麦不再噼啪炸响,便可出锅;

第三步:把出锅的燕麦晾凉后放到碓中,用脚碓或杵棒轻轻地舂,待燕麦芒剥落后,用小簸箕扬去麦芒;

第四步:把燕麦舂细即成炒面,用手捏成炒面粑粑;

第五步:将小土罐放在火炭上烤热,取一把青毛茶或掰一块饼茶放入罐内烘烤,直至茶叶飘出香味;

第六步:将事先煨沸的开水倒入罐中,至沸腾翻滚3~5分钟,去掉罐中浮沫,将适量盐巴和食油放在瓦罐中,均匀摇动,使茶水均匀环转三五圈;

第七步:将茶汁倒入茶盅,加适量开水稀释即可和炒面粑粑一起食用了。

功能:

燕麦营养最为丰富,食用方法多样,可干吃,可湿吃,可做粑粑,也可做粥。炒面盐巴茶是怒江州一带傈僳族较为普偏的一种饮茶方法,吃炒面必佐盐巴茶,喝盐巴茶必佐炒面。炒面干、燥,容易炙火,而盐巴茶清凉消炎,口感生津,两者相配而食,既可消除炒面火炙而产生的热气,又能在凉热中和中带来口感清爽的享受,还能消暑、解渴、充饥,甚而有些傈僳族人还会到山上采摘清凉的植物用以制作盐巴茶,平衡身体所需,养护体质。

燕麦营养最为

文化积淀:

燕麦炒面味道最香,营养最丰富。当地傈僳族有很多关于炒面盐巴茶的谚语,如:“燕麦炒面好吃,燕麦针芒难受”、“燕麦炒面好吃,羊皮口袋难背”、“炒面粑粑盐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

一日三盅,雷打不动”等等,可见炒面盐巴茶在傈僳族食俗中的重要性,是其日常生活的必备之饮,常常在火塘边与家人朋友一起,边煨茶、边饮用、边闲聊,尽享天伦之乐、乡邻之情、朋友之谊,深受傈僳族群众喜爱。

5火灰粑粑

材料:玉米面(荞面或麦面)、水麻花、蕨叶菜花、猫耳朵草、糖或盐

制作过程:

第一步:把新鲜的水麻花(蕨叶花或猫耳朵草)用水洗净、舂细;

第二步:将玉米面(荞面或麦面)加入适量水使之充分融合,倒入舂细的野菜水麻花(蕨叶花或猫耳朵草),根据喜好加适量糖或盐,拌匀后用手捏成饼状。

第三步:在大火燃烧着的火塘中扒一个平底炕,把捏好的玉米饼(麦饼或荞饼)直接平放在火炕里,上面盖上一层灶灰;

第四步:待玉米饼(麦饼或荞饼)发涨把盖着的灶灰撑起来时,将它重新扒出来翻面再用同样的步骤在火塘坑中焐一次;

第五步:等玉米饼(麦饼或荞饼)两面都烤熟就可取出来食用了。

功能:

野生水麻是我国西南地区广布的一种野生纤维植物,性辛、苦、凉,有祛风止咳、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功能,民间常用此来治疗伤风感冒、咳嗽、牙痛、肿*等症;蕨叶菜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陆及东南亚各国,富含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根茎可消肿、拔*、生肌,具有清热、滑肠、健胃、降气、化痰、舒筋活络之功效,但花蕊部分有一定致癌症成分,不宜多食;“毛耳朵”即清明草、鼠鞠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祛风之功效。

这三种野生植物不仅具有食用价值,而且还具有药用价值。傈僳族地区春夏之交是野生水麻、蕨叶菜开花的季节,但此时天干物燥,疾病也容易滋生,傈僳族人常会上山采摘来用以烹调,既抵御疾病的侵袭,又成就清香别致、天然绿色的食用品质。

文化积淀:

火烧粑粑有包谷面做的,荞面做的,也有麦面做的。是一道富有大山民族质朴特色的美食。在食用前先用嘴吹、手拍,将粑粑上的灶灰吹净、拍净才可以食用,因而又有“三吹三打粑粑”之趣称。这种粑粑清脆香甜,如果搭配上传统盐巴茶,吃起来更是别有风味,能让人从味蕾上充分感受到春日的气息,山野的温馨。

在烤粑粑的过程中,所用的子母灰本身是来源于山里木材燃烧后的灰烬,具有各类山野草木的清香,同时,子母灰本身就有一定的药用作用,具有清热、消炎、止血的功效,在傈僳族地区,很大一部分的医药都是来自于民间的口口相授和生活摸索,而这些淳朴的“草药”却是早已悄无声息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保护着山里的居民,免受疾病之虞。

6燕麦馒头

材料:燕麦、大米、香油

制作方法:

第一步:将燕麦在臼里舂后,去掉芒糠,用水淘洗干净燕麦粒。大米淘洗后煮成硬饭;

第二步:把洗干净的燕麦放到蒸笼里蒸熟,倒入面盆拌上少许的大米饭(此饭必须煮硬);

第三步:将拌好的饭和燕麦再放到蒸笼里蒸,待蒸气从蒸盖上散发出来后,便又可上碓去舂了。

第四步:将饭和燕麦舂细了之后,取出来在面板上揉成馒头状;

第五步:把捏好的燕麦馒头放入油中煎脆或用火炕热即可食用。

功能:

燕麦,俗称莜麦、玉麦。它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植物纤维、所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B1、B12、E以及钙、磷、铁、锌等矿物质、核*素和皂苷,营养全面而合理,是一种低糖、高营养、高能食品。燕麦可有效降低人体中的胆固醇、改善血液循环,有通便、减肥、降糖、延年益寿,美白养颜的作用。经常食用燕麦,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贫血等症,增强体力。

文化积淀:

燕麦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粗粮,气味芬香可口,可以产生强烈的饱腹感,是山地民族非常实用的粗粮。傈僳族是个具有久远迁徙历史的民族,长期在山林野壑中行走、劳作,出门放牧、种植、采集、砍柴时带上易于保存、携带方便的燕麦馒头,路上还可以掐点野葱香料临时制作出一点蘸水配着吃,更能展现它的香糯可口,非常实用,所以,除自己食用外,傈僳族同胞多数还用于给亲朋好友送礼,联系乡邻情谊。

7漆油鸡

材料:漆油(“漆树”果炼制而成)、鸡肉、白酒(甜米酒)、食盐

制作步骤:

第一步:新鲜土鸡宰杀后洗净,取出内脏,将鸡肉切成小块拌上食盐备用;

第二步:将漆油放入锅中加热至褐色漆烟消褪,然后把鸡肉放进热锅内爆炒至金*,盖上锅盖焖五分钟至锅底水干;

第三步:将白酒(烈酒)或甜米酒倒入锅中与鸡肉(酒是鸡肉重量的一半左右)一起煮开,小火焖熟鸡肉,放入盐即可食用。

功能:

傈僳族漆油鸡主料是当地山间放养的土鸡,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漆油本身有滋补活血的作用;酒能祛寒祛湿、舒筋壮骨。漆油鸡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温中和胃、补血益气,对恢复体能、化瘀、提神健脑、风湿病、妇科病均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和一定的疗效。傈僳族人在产妇分娩后,常用漆油将鸡肉煎至金*,放入烈酒焖熟后让产妇进补,产妇三天后便可起床劳作,可着冷水,并且从不会有诸如“月子病”等后遗症。

文化积淀:

傈僳族是一个山地民族,历史上以狩猎为生,长期在林中逡巡,而所居之地气温较低,湿度较高,容易患关节炎、风湿等疾病。以酒为重要佐料做的菜,不仅食用,而且香气扑鼻,能起保健作用,是生活在大山里的傈僳族滋补身体、恢复体力的传统美食,深受傈僳族男女老少喜爱,也是待客的美味佳肴。但是,对过敏性体质的人应慎食漆油鸡,以免过敏。

8玉米砂稀饭

材料:青玉米、腊肉、青菜、花豆、盐

制作方法:

第一步:每年八九月,采集成熟的青玉米,撕去外壳后放到大锅里煮个半熟,然后捞出晾在大簸箕里,或者拴成串挂在房檐下自然风干收存;

第二步:将晾干的青玉米剥粒用水浸泡后,再用木碓舂去皮,捣成瓣状颗粒,将花豆泡胀待用;

第三步:把玉米瓣、花豆放入适量的水中(有的还加入猪肉或者排骨),水开后用文火熬煮2小时以上即可食用。也可根据个人喜好,将漆油、核桃仁、辣椒、水豆豉和盐入锅用大火炒香,制成配料配与主食一起食用。

功能:

玉米维生素含量非常高,除了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外,还含有核*素等营养物质,具有调中开胃,益肺宁心,清湿热,利肝胆,延缓衰老等功能,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癌症等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花豆因其表皮呈规则花纹而得名,又名花纹豆、相思豆、荷包豆等,其营养相当丰富,具有健脾壮肾、增强食欲、抗风湿的作用,对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均有食疗作用。最为神奇的是,花豆能把各种肉类中的脂肪降低,为煲汤的珍品,在民间享有“豆中之王”的美誉。玉米粒加花豆按3∶1的比例混合食用,还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种粗粮细吃、提高营养价值的方法。

它能大大提高玉米和花豆的营养价值,容易消化,利于人体吸收,开胃健脾,为当代欧美一种热门的保健食品。

文化积淀:

玉米砂稀饭在傈僳语里称“阔耍俄勒”意为包谷(即玉米)稀饭,但它的做法和口味与一般的玉米稀饭大为不同。青玉米是制作“阔耍俄勒”的主料,平时贮存在粮缸里,无论多久都不会变霉或生虫,营养成分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得到完整的保存,想吃时随时取出,非常适合大山里的居民,能够补充他们所需的能量。

“阔耍俄勒”煮的时间越长香味越浓,吃起来分外香甜可口,所以在农忙季节,很多傈僳族人要么晚上临睡前煮上一锅“阔耍俄勒”,早晨出工前食用,备足体力,要么在临出工前先在火塘上煮上一锅“阔耍俄勒”,傍晚收工回家时,火塘上的“阔耍俄勒”便是现成的晚饭,同时,玉米砂稀饭还是傈僳族人待客的主食。

9清水煮小猪(傈僳族)

材料:乳猪,草果,姜、辣椒、小葱、新鲜花椒、欧不根(一种野生植物的根)

制作方法:

第一步:选取两个月大小刚断奶或尚未断奶的仔猪,宰杀后用开水褪毛,再用栗炭火烘烤,将乳猪全身烤至焦*;

第二步:将烤好的整只仔猪用水和燃过的草灰涂于猪皮上,将其擦得焦*后洗净,除去内脏,切成5厘米左右的方块,并用清水漂去血污;草果用火烤*,捣碎待用;

第三步:把切好的仔猪肉块放进锅中,再注入山泉水,加上烤*捣碎的草果和欧不根用大火烧开,把浮沫用勺子滤除;

第四步:加入少许盐用中火慢慢炖煮,至肉煮熟;

第五步:把姜、辣椒、小葱、新鲜花椒放入石臼中兑上盐舂成茸状后,加上原汤,用以蘸食仔猪肉。

功能:

乳猪由于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弱,要求养分多,故而饲养过程很精细,较瘦,脂肪含量少,能补充热量,对降三脂(血脂、血糖、血压)和糖尿病有明显辅疗的作用,况且,猪皮含大量胶原蛋白,有养颜健肤功能,老少皆宜。特别是傈僳族小猪猪,由饲养和牧养而成,喂的是玉米,吃的是药材野草菌类,喝的是山泉水,所以清水煮小猪猪肉汤鲜肉嫩,肥而不腻,风味十分独特。

文化积淀:

傈僳族待客最隆重的一道美食为煮小猪猪肉(也可烤食)。傈僳人家对自家养的猪仔既不出售,也不养肥交易,而是用于待客使用,以示最高礼仪。特别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生儿育女,亲友相聚,祭祀敬神、送*都要宰杀乳猪,以乳猪为宴。所以,傈僳族人有的人家每年都要宰杀数十头乳猪,否则不足以表示敬意、诚意和隆重。

10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与大自然的一种物质交换,也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创造自然的结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人类与自然界物质交换的基本方式。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56个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丰富的独特饮食习惯,逐渐发展成为极具智慧型、科学型的饮馔文化,维系了民族的生存,提升着民族的体质,共同组成世界民族文化大家庭的朵朵奇葩,从而促进各民族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气候类型多样,地形地貌复杂,为全球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物种类型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滇西及以北地区,山高林密,河谷纵横,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富集地,物种多样性突出,自然馈赠丰厚。

无尽绵延高山、低地、河谷及平坝生存的各族人民在自己的地理区域里繁衍生息,一些民族几乎长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社会发育程度参差不齐,文明进程步履不一,有的原始社会性征比较突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极其简单甚或是原始滞后,再加上交通发展迟滞,与外界交流也不多,这些民族更多地以大自然有什么就吃什么为基本生存的依归,有的连温饱都无法保证,特别是高山及原始森林腹地民族如傈僳、怒、独龙等,其所居之地自然环境恶劣,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滞后,衣食匮乏,食材选择面窄,因而鲜少在食物的制作、技巧、方法、味蕾、美观及饮食器皿上下功夫,原材原味原始,加工烹制简单、粗朴,主要以果腹为基准。

但是,在长期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过程中,他们依然总结出了维系其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一系列有关饮食的科学思想,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充分运用本地自然禀赋,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不断摸索维系民族健康,增进民族体质的方法,逐渐发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

本书作为《云南少数民族饮食养生文化》丛书之一,旨在以滇西北地理环境和条件下的各民族为域限主体,掘取民族饮食结构中生态生存的部分、增进民族群体体能提高的部分、促进民族群体科学繁衍生息的部分,并尽可能地挖掘整理出民族饮食文化中潜隐的积极要素、养生要素,肯定民族群体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的智慧和经验,扩大民族地区养生饮食文化的影响,促进广大群众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改变不良饮食认识和习惯,正确引领食尚,形成健康养生的思想意识,以原汁原味原材为烹饪的根本技巧和方法,科学添加,立足养身,增强体能。

11傈僳族养生饮食

傈僳族又写作“栗粟”,远古时代属氐羌部落,其族称最早见于唐代樊绰的《蛮书》,与彝族有密切的族源关系。唐樊绰《蛮书》卷四名类曾载:“栗粟”两姓蛮,雷蛮、梦蛮皆在邛部台登城,东西散居,皆乌蛮、白蛮之种族。”历史上傈僳族是迁徙民族,跨境而居,云南特有。

国外傈僳族有50多万,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中印未定界印度实际控制区;国内傈僳族有人,云南省境内有66.8万傈僳族人(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现今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4县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则分布在丽江、德宏、楚雄、保山、大理、临沧、普洱等州(市)以及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全国其他地区亦有零星分布,他们大多与汉、彝、纳西、白等民族交错杂居,有的则以原来的氏族或是家族血缘关系组成小块村寨。

傈僳族大都居住在高半山区,气候寒冷,地势不平,粮食作物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基本不产稻谷,少产小麦,多为玉米、荞子、燕麦、*豆、饭豆、四季豆、芸豆等粮食作物。由于山高坡陡,生存不易,常以林间自然所赐为食源补充。

因此,傈僳族地区大多只能栽种玉米、荞麦、土豆以及少量的鸡脚稗。其肉食来源既有山林捕猎的麂子、岩羊、山驴、野牛、野兔、野鸡和河里的鱼,也有家庭饲养的猪、牛、羊、鸡;蔬菜种植历史不长且较为单一,野菜为各种菌类、刺老鸦、竹叶菜、竹笋、山白菜、树头菜、香椿、地米菜、麦兰菜、蕨叶菜、汗菜等,人工种植的农家菜有大白菜、蔓菁、金瓜、西富子、山药、百合、淮露、葱蒜、韭菜等。食肉方法嗜烧烤,即肉上抹盐,放入火塘中烤熟后食用。烹调食物习惯于饭菜一锅煮,即在做饭时,先把玉米或荞麦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玉米或荞麦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

平时很少单做菜,饭菜合一的粥煮熟后,全家围着火塘就餐。由于大米种植较少,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才用大米做粥。傈僳族同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善饮酒,也擅长酿制水酒和烧酒,因当地盛产漆油,所有菜肴均用漆油烹制。

整理:王小果

来源:云南少数名族饮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