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9月6日电题:绿染云岭小康路——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实践
新华社记者伍晓阳、字强
七彩云南,绿为底色。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云南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云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探索绿色小康之路。
保护绿色生态,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洱海之滨,大理市古生村。村民祖祖辈辈临湖而居,“靠水吃水”。但53岁的村民何利成表示,他这“靠水吃水”的路,经历了不少坎坷。
第一次是年,洱海取缔机动捕捞。他买的新机动船用了三年就报废。第二次是年,洱海取缔鱼塘。他承包的18亩鱼塘也在其列。
到了年,环洱海旅游兴起。在外养鱼的何利成嗅到商机,回家把自己的宅院改成了民宿,“刚开始那两年,游客爆满。”
谁知好景不长,针对洱海沿岸客栈餐馆“野蛮生长”,年3月当地*府痛下决心,对洱海流域多家客栈餐馆按下“暂停键”。这轮整治中,何利成的民宿被拆掉平方米,去年客流才恢复正常。
“从短期看,我们付出了牺牲,但为了保护洱海,这些牺牲是值得的,而且从长期看肯定不会吃亏。”何利成想通了这个理儿。
如今,洱海水质保持二类到三类,湖水更加干净清澈。他趁着整治的契机,把保留下来的民宿升级了一番,人气越来越旺。
洱海是云南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云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努力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与何利成“靠水吃水”相似,37岁的李小波曾经“靠山吃山”。
他家原来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托坪村,高黎贡山的半山腰上。以前村里耕地都种着玉米,房前屋后、陡坡峭壁,有土的地方就有人抢着种。问题是,“陡坡耕种”不仅收成很低,还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现在,山上的地都退耕还林了,种上了核桃、茶叶和草果。”李小波说。年春节前,他和村里余户一起搬进了怒江边的安居房。他妻子在扶贫车间务工,自己则被选聘为护林员,职责就是巡山护林。
退耕还林后,托坪村逐渐“消失”,与高黎贡山的绿色融为一体。
彩云之南,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的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8%左右,稳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逐年攀升,年提高到62.4%;以滇池、洱海、抚仙湖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向好。
滇池之畔,昆明市斗南村。30多年前,村民化忠义在自家的田里栽下一批剑兰,种出上市销售的鲜花,开启了云南花卉产业的序幕。
他不曾料到,斗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日后将崛起为“亚洲花都”。
“中国市场上,每10枝鲜切花就有7枝来自昆明。”云南斗南花卉产业集团企划运营总监董瑞颇为自豪。斗南花市已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二的鲜切花交易市场,年鲜切花交易量达92.31亿枝,交易额74.36亿元。
鲜花铺开了云南数十万户花农的致富路。在昆明市晋宁区韩家营村4组,绣球花开得正好,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一幅美不胜收的图景。小组长韩刚是村里最早引种绣球花的,他家种了20亩绣球花,每年纯收入约80万元。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花卉产业造成不小冲击。韩家营的绣球花也一度滞销。脑筋灵活的韩刚请来网红直播团队,举办了一场网络直播卖花,两天卖掉鲜切花10万多枝、盆栽6万多盆,销售额超过万元。
作为年轻一代花农,他雄心勃勃:“我想把韩家营打造成‘最美绣球村’,使村民种花的路走得更远,把更好的花卉奉献给全国消费者。”
鲜花是云南绿色经济的一张名片。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云南提出,全力打造“三张牌”——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让绿色成为云南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滇川交界的金沙江下游,乌东德、白鹤滩两座大型水电站正如火如荼建设。今年6月底,乌东德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为国家“西电东送”增添了新的电源。以水电为主的能源产业,已跃升为云南第一大支柱产业。
在通海县高原农产品公司冷库基地,几十名工人忙着搬菜、分拣、套袋、装箱、入库,满载蔬菜的冷藏车鱼贯而出,奔向国内各大城市,还走出国门至老挝、越南、泰国。“我们这儿蔬菜一年能种4茬,菜农一年到头忙得很呢!”菜农岳术说,她家种了3亩多蔬菜,年利润10万元以上,靠种菜就盖起了四层楼房。
一名工作人员在北汽昆明基地检查新能源汽车充电口(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孙敏摄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秀山街道农民在田间劳作(3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编辑:刘文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