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怒江大峡谷满目翠绿,蓊郁葱茏。正值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攻坚拔寨的重要关头之际,福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夏斯付,再次走进深邃偏远的怒族村寨——匹河乡沙瓦村沙瓦小组,调研深度贫困山村脱贫攻坚工作。此行可谓是夏县长最平常不过的一次调研活动,但他那种情系群众、躬耕于行的为民形象和劈斩荆棘、迎难而上的奋力精神却让我禁不住提起了笔,记录了我用镜头定格的一幕幕----
一
这是一个薄雾笼罩的星期天。早上8点,我们驱车前往沙瓦村。陪同夏县长调研的还有县委副书记、县扶贫攻坚工作队总队长李陶以及县林业局、交通局等相关负责同志。9点一刻,我们抵达沙瓦村委会,简单整理了各自的行囊,背上背包,踏上通往沙瓦小组的山间小路,开始向山顶挺进。
清风徐来,道路两边的树木迎风招展,一些不知名的鸟儿们在林枝间载歌载舞,似乎在热烈欢迎调研组一行的到来。夏县长带头走在最前面,步履匆忙而坚定有力。他向随旁人员不断地询问一些情况,了解当前该村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从交谈中得知,夏县长之前就清楚,沙瓦村交通滞后,祖祖辈辈全靠人背马驮,一代又一代的山民攀附着大山的肌体艰难盘旋,是导致沙瓦村贫困的至关因素。所以,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调研沙瓦村沙瓦小组的通组公路建设工作。
一路上,不时有阳光从密林间透射下来,翻滚的热浪让人感到倦怠,使人禁不住气喘吁吁。但是,调研组一行热情饱满,精神矍铄,信心满怀地跋涉在扶贫攻坚的艰难道路上。
走到一块绿草茵茵的较为平坦的坡地上,偶遇一位放羊人。他皮肤黝黑,头戴草帽、衣裳褴褛、满脸枯瘦,身上挎着一个用复合肥袋子自缝的挎包,尽显生活沧桑。夏县长笑盈盈地迎上去,亲切地握住了放羊人的手,悉心的与放羊人攀谈起来,了解放羊人家的生活状况及建档立卡情况。当得知放羊人家因学因病致贫的情况后,他认真地嘱咐当地干部要经常走访,把心下沉到偏远的困难群众之中,及时掌握和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他还强调,对于贫困户要因户对策,实施长远帮扶措施,不让一户在脱贫摘帽的道路上掉队,切实做到精准扶贫。
告别了放羊人,大家继续前行。山路崎岖陡峭,一直向上延伸,似乎是一条扭动着身躯的巨蛇,头也不回地钻进茂密的丛林。据沙瓦村村官介绍:这条山路是村民们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在没有修建水泥路之前,路况更差。如果遇上下雨天,村民们去乡里赶集都会沾满泥泞。现在虽然修建了水泥路,但一直没有修通公路,致使村民们依然存在上学难、就医难、二次搬运物资成本高等诸多实际困难,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夏县长听后脚步渐慢下来,他棱角分明的眉眼间闪过一丝酸涩,表情沉重。他心里清楚,修建通组公路是群众所需、人民所盼,是沙瓦村群众脱贫最重要、最关键的一项措施,通组公路建设迫在眉睫。
二
时至晌午,天气骤变,蒙蒙的细雨洋洋洒洒地飘落下来,路边的一大片核桃林在贪婪的吮吸着希望。夏县长顾不上雨水的肆虐,来到一棵核桃树下,深情地抚摸着挂在树上的一颗颗圆润的核桃,喜笑颜开:今年的核桃结得饱满啊,再过两个月左右,这些核桃就成熟了,农民朋友可以换到钱啰。说完,他来到地势较高的一块陡坡上,静静地望着浓绿的核桃林,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意的微笑。
随行的林业部门负责人介绍,沙瓦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认真履行退耕还林*策,每家每户或多或少都发展了种植业,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保护了生态环境。夏县长听后表示肯定,并指出:发展种植业惠及广大农民,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种植管理,不断提高科技服务到位率,引导群众积极种植和管护,尽快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让更多的群众尝到发展种植业带来的甜头。同时,用5到10年的时间,不断扩大退耕还林范围,使山坡逐渐变成生态林,使生态林逐步变成农民增收的“摇钱树”,为下一步更好的做好生态旅游、生态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路上,夏县长一会儿走进路边的玉米林,一会儿徘徊在绿油油的稻田边,一会儿又深入到路边的核桃林,油桐林,并向相关人员不停地了解该村农业和种植业的发展情况。
革命尚未成功,任务依然艰巨。虽然飘着雨,大家的步履却是矫健而沉稳。由于沙瓦小组偏僻遥远,山高峰陡、地势险峻,要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修建公路,我们的一县之长更是煞费了苦心。他不间断地叉入到陡坡上、沟堑边、密林间,向交通局负责人实地了解设计公路建设线路,现场查看设计公路沿线的地理环境及水土森林相关情况,并对随同的相关部门提出要求,确保项目可行安全。他还强调,一定要兼顾生态保护问题,合理设置弃土场,以减少水土流失,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建设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时间已过下午2时,雨渐渐停了下来。走到距村寨还有约四分之一路程的地方,看到有一块供村民们上下往来时经常休憩的台地,大家在此稍作休息。是了,也许大家真的累了。早上9点一刻就开始攀爬,一直向山顶进发,到现在还没吃午饭呢。正当大家都觉得自己空空的胃囊在咕噜呼叫时,谁也没有料到,夏县长竟从他的背包里取出干粮,逐一分给各位队员。然后颇感歉意地说:大家辛苦了,为了群众的利益,我们要尽所能多做一些事,只有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了,我们才过得舒心安然。是啊,民为官本,民固邦定。唯有群众的日子过好了,我们干部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山腰边拂来一片清凉的风,轻轻地吹散了我一路淤积的疲惫。
三
下午4时许,我们抵达沙瓦小组。用餐休息了片刻,夏县长又率队调研村子范围内的公路线路设计,了解设计公路沿边有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隐患以及所涉及农户的土地、林地占用等相关情况。
*昏,小鸟归巢,牧人归来。一片片白色的乳雾在道路边、树林间、包谷花间怡然自得地游动,一切显得那么恬静而悠闲。而调研组仍然忙碌不堪,不停地反复行走于道路边、树林间、包谷花间,现场设计方案,认真测绘线路,完全忘记了休息。
沙瓦小组,坐落于碧罗雪山之巅,潜隐在大山的深罅里,山峦密布,沟壑纵横。从山脚下的怒江边仰望,根本看不到它的容貌,距怒江边的村委会约6千米,海拔米,属典型的深度贫困山区。沙瓦小组有46户人,其中有建档立卡29户人。多少年来,没有一寸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晚上,天空下起了大雨,气温骤降。火塘边,挤满了许多村民。夏县长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说心事,全面掌握村民所想所盼。在倾听了村民的诉求后,他向大家认真地说:近些年,福贡县委、县*府按照中央、省、州的要求,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加大对贫困村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变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目前,我们村最大的困难是交通落后,大家要抓住精准扶贫的契机,坚定信心、克服困难、齐心协力,积极配合并全力支持各有关部门,顺利推进沙瓦公路建设工作。空静的山夜里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火焰窜动,温暖了清冷的木屋。夏县长随即在火塘边组织各职能部门,召开了沙瓦小组通组公路项目建设推进会。他指出:通组公路项目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修建好通组公路,将极大地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群众经济发展。当晚,他要求各职能部门必须尽快规划好下一步工作思路,于第二天早上作汇报交流。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着窗外滴滴答答的雨声,思绪翻涌。这是我工作以来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我们的一县之长,虽然只跟随了一天,但他那种为民务实的伟大形象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里。别人周末休息,他却扑下身子,沉下心来,徒步攀爬数小时深入到最偏远的特少民族村寨,走进群众身边,走入群众心间,与群众平视对话,近距离聆听群众呼声,把群众最盼、最急、最难的问题铭记于心,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和行动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我想,这样的领导干部,一定是人民群众最喜欢、最需要的领导干部。
四
次日一大早,天空依然云雾笼罩,从农户家里冒出的浓烟,欢快地缠绕着云雾,向山顶最深处隐然飘去。
操场周边聚集了许多村民。夏县长召集各职能部门,再一次召开通组公路项目建设推进会。他要求:各职能部门要提高意识,以不等,不拖、不推、不耽误的姿态主动服务,主动协调、主动配合、各司其职。首先要开展好专题研究,主要领导亲自安排、亲自部署公路建设涉及本部门的事项。其次要认真组织实地调查,尽快组织技术人员再一次实地调查,进一步完善优化线路方案、总规设计、地灾评估、林地审批、水土保持、环境评估等前期工作。再次要加快项目各项前期工作推进力度,必须主动而为,围绕公路建设任务,变“坐等审批”为主动服务,按程序和规定加快推进。最后要兼顾带动沙瓦村的产业发展,把沙瓦村通组公路建设成为一条脱贫路、致富路、安全路、生态路、示范路。
话音刚落,寂静的山谷里又一次响起了壮烈的掌声。坐在操场边的一位老人踉踉跄跄地走过来,激动地握住了夏县长的手,用不太标准的汉语说:感谢共产*,感谢县长,感谢上级对我们的关心,如果能坐上车子去乡里赶集,我这辈子活得也值了。县长热心地安慰老人,他表示*和国家特别关心我们怒江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艰苦奋斗,就一定摘掉贫困的帽子。
中午,简单吃过午饭,夏县长又率领部分同志走村串户,深入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为更好地精准扶贫打下基础。得知村里有两位百岁老人时,他迫不及待地赶着去看望。每来到一户,他都亲切地询问老人家的生活及健康状况,并祝他们健康长寿,同时送上慰问金。
随后,夏县长又走访了几户人家,与村民们围坐在火塘边,分别在农耕、养殖、种植、劳动力转移、劳动技能培训、子女教育等方面展开了深入交流。同时,他还耐心地开导农户的思想,引导他们运用科学技术,运用新观念,鼓励他们做新一代新型农民。
晚上,火塘边火光甚是明亮。夏县长又召集村委会干部,共同商讨该村在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方向,一起分析存在困难的原因,并帮助他们出点子,想方法,让他们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有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不断推动该村经济社会发展。
五
充实的时间过得实在太快,恍然间,调研组来到沙瓦小组已是第三天了。这天一大早,天空又下起了雨,似乎在挽留大家再驻留几天。可是,夏县长晚上还需要在县里主持一个重要的会议,且此次调研工作已经结束,必须下山返程。
吃过早点,调研组一行冒着大雨,踩着泥泞,一步一步远离了沙瓦村,慢慢消失在烟雾笼罩的雨林间-----
编 辑:吴秋花 谭芳蕊
责 编:李孙清
投稿联系:
投稿邮箱:fgls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