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贡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高山峡谷里的背包队把百姓事装进包里,
TUhjnbcbe - 2025/5/3 18:08:00

47岁的和志才挎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包,攀爬在约50厘米宽的山间小路上,这条小路通往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李子坪村。11月8日的兰坪气温微凉,没多久,和志才已微微出汗。

3年前和志才还是兰坪县委办专职副主任时,这个包就跟着他,陪他走过兰坪县的8个乡镇、个村委会。怒江州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兰坪县的不少村落便隐于群山深处,不通车的地方只能徒步,“大概走了公里吧”,他估摸。

这条山路他之前走过6次,此前多是为了动员村民搬迁,包里除了水、风油精,还时常装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文件等,此外还得额外背着被褥以便长时间驻村。当时与和志才一起的,还有分散在怒江州各地的多名干部。他们背着行囊,深入一个个不通公路的偏远贫困村,组织扶贫搬迁等工作,因此又被称为“背包工作队”。

这次,和志才一行9人则是去处理李子坪村民搬迁后留下的危房。如今已是兰坪县政法委二级主任科员的和志才依然背着那个背包,里面已没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文件,却又装进了新的责任与使命。

把百姓装进心里

走在相同的路上,和志才的心境却完全不同。他举着手机向记者介绍山中的阳光、植物和鸟鸣,“心情轻松很多”。而此前进村时,他常常“心里没底儿”,满脑子想的是“该如何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怎么劝说村民搬迁”等。

怒江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怒江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头号战役”来抓,推动10万贫困群众搬迁下山,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发展困境。为此,年,兰坪县兔峨乡成立了怒江州第一支“背包工作队”,队员有的已60多岁,有的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来自金融、政法等不同岗位,一般至少会一种少数民族语言。

和志才是白族人,也是土生土长的兰坪人,于年抽调至兔峨乡“背包工作队”。但在加入该队之前,他并不熟悉澜沧江两岸的山区。车开不到的地方,队员就背着行囊徒步上山,最远的时候和志才曾连续走了4个多小时,有时一脚踩空就跌下了山,“特别是晚上爬山时,摔下去摸不着路”。有人被摔得骨折,也有人在进村的路上遭遇车祸殉职。

时任兔峨乡乡长李胜兵记得,有次刚进入一个村时,“村里连人都找不到”,因为村民早出晚归去田里忙活儿或去周边打零工。即便家里有人,也经常吃“闭门羹”,“有村民躲着我们,有的一聊到搬迁,就找个借口走掉了”。对此,李胜兵也理解,“村民祖祖辈辈住在山里,对外面了解得不多,劝说他们背井离乡搬迁,他们会很排斥”。

“连村里的狗都排成队对我们狂吠不止。”和志才感慨。

这经常会变成一场思想工作的“持久战”——在村里找个废弃的学校或是党群活动室,找来干草,铺开背来的被褥,找几块石头支起炉灶,“背包工作队”就住下了,有时一住就是两个多月,“今天不行就明天,明天不行就后天……”时任兔峨乡党委副书记李胜贤说,“至少我们不能放弃。”

“大家挤在四面漏风的活动室里,因为白天的劳累,很多同志很快就睡着了,睡不着的同志会体验到这样一种场景:雨声、鼾声、磨牙声、风声四起;酸味、脚臭味、汗臭味、灭害灵味、风油精味,‘五味’杂陈。睡梦中的队友有时被别人不小心踩了一脚也浑然不知,第二天还在纳闷身上怎么隐隐作痛……”和志才曾这样记录他和队员在傈僳村“打地铺”的经历。

有队员早上4点就爬起来去村民外出的必经之路“守株待兔”,等了两次才等到与这名村民沟通搬迁事宜;有队员每天在田间地头转悠,找机会与他们“软磨硬泡”;有的则去帮村里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挑水劈柴,或将生病的老人及时送医……慢慢地,村民愿意和工作队队员沟通了,村子里的狗也开始变得“友善”,“绕着我们摇尾巴了”。

“人心都是肉长的,群众把我们做的看在眼里,剩下的工作就好做了。”李胜兵告诉记者,这也是他加入“背包工作队”后的收获之一——和老百姓的距离更近了,更能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做事,不仅把老百姓的事装进包里,更要把百姓放在心里。

背包再出发

推动10万贫困群众搬迁下山,曾是“背包工作队”的主要任务,但并非全部任务。

“在背包进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只要发现村民家中有辍学、失学学生,我们都会积极联系学生,并发动其家长及时送子女入学。”福贡县背包工作队队员、现任福贡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教导员波玉花说,她所在的“背包工作队”前后共找回了50多名中小学生并帮他们重新入学。

这也是李胜贤所在“背包工作队”的一大任务。他在乡里分管教育相关工作,目标是“该入学的一个都不能少,已入学的一个都不能走”。据他观察,经济条件不再是学生辍学的主因,取而代之的是厌学。

他曾在进村时发现一名九年级学生,在开学前两天突然去山东了,“说是要去打工”。李胜贤和同事立刻追踪这名学生,除了动员她的家人劝说她,“我们也加她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山峡谷里的背包队把百姓事装进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