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贡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石月亮照亮阿普的村医使命
TUhjnbcbe - 2024/9/16 21:31:00

怒江州福贡县境内高黎贡山上,有一道怒江大峡谷天然孔洞的奇景——石月亮,傈僳族村民把它叫做“亚哈巴”,这是傈僳族的地理和文化坐标。

怒江大峡谷天然孔洞的奇景——石月亮

在山下不远,有一片黄墙红顶的社区建筑十分醒目,这就是脱贫攻坚发起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形成的“石月亮社区”。

傈僳族村医陆友普

年轻的傈僳族村医陆友普,就在石月亮社区里,为安置到这里的村民们看病。在他看来,来这里当村医就是自己的使命,“我们要完成使命,要勇敢担当,不能让老百姓心里不舒服。”

01

我的目标就是成为村里的乡村医生

“陆友普”是他给自己取的汉名,在傈僳语中,“阿普”是对家中长子的称谓。陆友普正是家里的“阿普”。

阿普从来没有离开过怒江大峡谷,“去过最远的地方,是泸水市六库。”那是他小时候去学医的地方——怒江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陆友普认真地记录着村民信息

毕业之后,阿普便回到村里,回到那片能守望“石月亮”的村庄——石月亮乡左洛底村。“村里缺少村医,村委会领导找到了我家,于是我的目标就是成为村里的乡村医生。”

陆友普求学时的专业是中医,然而村里需要的是一名全科医生,于是他在石月亮乡卫生院的实习中,开始了他的第二段学医历程,“那时候学西医,不熟悉药物功能,医疗知识也很薄弱,就泡在药房里,对着药品的说明书,一字一字地念,就这样学了四个月。”

“那时候非常幸运,进入临床学习阶段时,医院的老师来到了乡卫生院,带着我学习。”阿普还记得,第一次给病人打针,心里慌得很,护士长抓住他的手,手把手地教,“教会了我这一辈子的技术。”

“乡卫生院院长,非常关心我,实习期间看到我的不足,就会敦促我要主动去学习,他指导我在给病人施药时要考虑病因,开处方时要仔细询问病人的病情和过敏史,确保开出适宜的剂量。”在县、乡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中所有人的帮助和关爱下,阿普终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疗工作者。

陆友普为村民量血压

年,19岁的陆友普,正式成为了左洛底村的村医,秉持着耐心的工作态度,一病一方,因人施药,这一干,就是16年。

02

左洛底村的“斜杆青年”

陆友普为患者配药

“虽然干了16年村医,但总觉得自己医术不够,一边看病一边学。”采访中的陆友普显得十分腼腆羞涩,但在给村民看病抓药时,神情却十分干练沉稳,经验老到。

刚在左洛底村当村医时,入户随访最大的难题是交通不便,“摩托车也只能走一段,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步行才能到。特别是马看支小组,十三公里需要步行3个小时,那里有19户84人,他们期待着我上门进行随访。”

印象最深的是当村医的第二年,一个雨天,在去马看支小组的路上,“一个巨大的滚石挡住了去路,摩托车过不去,只能爬过滚石,继续步行走了八公里才到目的地。”

当被问及是否害怕再次遇到这样的滚石时,阿普笑着说,“走习惯了,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害怕,我们要完成使命,要勇敢担当的。”

正是因为山里地质灾害频发,陆友普不仅是一名乡村医生,还是左洛底村委会的村小组组长和地质灾害监测员,身兼数职,堪称一位“斜杆青年”。

“地质灾害监测做了十二年,主要负责检查潜在的危险地点,以及是否存在滑坡、坍塌和泥石流等情况。在下雨时,一天要进行两次检查,确保没有潜在的危险隐患出现。”

陆友普入户随访

不管是作为村医还是作为地质灾害监测员,“基层的任务必须要做好!”正是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身为党员的阿普,得到村民们的认可和支持,“入户随访时,每家都喊我留下来喝喝茶,吃吃饭。”村民们的热情款待,也会让阿普感受到一种鼓励,“每一年上门体检服务,他们都很欢迎。”

03

从“因病施药”,到“因人施教”

年5月20日,陆友普牢牢记住了这个日子。

这一天,他被派驻到了石月亮社区(依陆底安置点),从一名乡村医生,变成了一名社区医生。

陆友普在儿童之家义诊

阿普见证了怒江大峡谷的“千年跨越”。许多大山原住居民离开故土,告别火塘,祖孙三代、老少一家进行史无前例的“下山进城入镇”历史大迁徙,短短3年多时间里,怒江州建成了67个集中安置点。石月亮社区(依陆底安置点)就是其中之一。

脱贫攻坚战给石月亮乡村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善,阿普也看在眼里,安置点配套了学校、卫生室、文化活动场所、农贸市场、超市等等,“山上的村民非常贫穷,生活不便,如今搬到了安置点,住进了新房,小孩学习方便了,村民们看病也方便了,一切得益于党给了好政策!”

“当初我来到这里时,安置点的人口并不多。随着人们意识到政策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搬迁到这里。一开始,来自各村的村民彼此都不熟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们渐渐熟悉起来,就像一家人一样。”

陆友普所服务的石月亮社区

陆友普在社区中是最为人熟知的面孔,这不仅是因为他负责为村民们看病,还因为他持之以恒地进行宣讲工作。他的宣讲极具特色,熟练的傈僳族语言,加上通俗易懂的语言,教会大家很多东西。

“都是山沟沟里搬来的村民,特别是老人,不懂汉话,必须要用傈僳语。”就像“因病施药”一样,陆友普的宣讲讲究“因人施教”。

为了使村民能切切实实听懂,宣讲前,陆友普都做足了功课,时常拉着家人或者朋友先听听看,然后仔细听他们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再不断改进自己的宣讲内容,“老百姓听不懂就不要讲,讲之前自己梳理好,把深奥的医疗知识用老百姓最容易最懂的话,讲给他们听。”

陆友普把复杂的医疗知识梳理好写在宣传栏上,方便村民理解

社区里的单元楼,几乎都被他跑个遍。诊疗结束后,他会和居民聊聊天,小到教大家如何洗手、如何使用体温计,大到如何防治慢性病、如何预防糖尿病等,事无巨细,“我自己打心里认为,宣传是基层医疗的第一步,宣传做好了,村民

1
查看完整版本: 石月亮照亮阿普的村医使命